废话不多说,点进来就是感兴趣,让我们赶紧进入正题吧!第一部分,治疗肩关节疼痛的最新研究!
1、什么是肩关节疼痛?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有些人的肩关节无法完成前屈,外展或者旋转的动作,或者做这些动作时会出现疼痛,比如像上图中,肩关节外展60°到°,°到°时分别出现了疼痛,我们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肩峰疼痛”(SubacromialShoulderPain),或者又被称为肩袖肌腱病、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或肩袖肌群相关疼痛等。
2、目前肩关节疼痛有许多形形色色的治疗方法,到底哪种效果最好呢?最近,在JOSPT发表的一篇最新文献“PainfulShoulderExerciseCanReducePainandImproveMobilityandFunction”中,通过分析年至年期间发表的篇系统评论的质量和相关性(其中包括16项审查)指出:肩关节训练是管理肩关节疼痛的最佳方法。
文章中提到,对于持续性肩部疼痛的患者,运动疗法在短期内与皮质类固醇注射一样有效,在长期内与肩部减压手术一样有效。
除了肩部训练外,手法治疗还有助于减轻疼痛,改善肩部活动能力。
作者还建议不要使用激光、超声、体外冲击波或脉冲电磁能量治疗肩峰下疼痛,因为缺乏支持证据。
3、肩关节训练的要点是什么呢?
训练的重点是肩关节和肩胛骨,这样最有可能减少疼痛和改善行动能力。
最常见的练习包括加强肩部和肩胛骨周围的肌肉,以及改善肩部活动或提高质量的练习。
注意:建议一部分肩关节训练需要在物理治疗师的监督下完成,另外一部分需要自己在家里完成,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肩关节的治疗效果。
4、肩关节训练有什么益处呢?
肩部训练和肩部手术和注射一样有效。
价格较低,不太可能产生负面副作用。
有益健康。
上面的内容对你日常的治疗工作有所启发吗?我们的科研目标是最终服务于临床,接下来将进入本文的第二部分,由李长江老师为我们分享他在临床工作中对肩痛相关问题的知识积累和治疗方法。李长江
新疆医院物理治疗师
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委会委员
中国康复机构联盟肌骨康复委员会委员
肩关节复合体是人体最灵活的关节之一,以胸锁关节与中轴骨相连,是上肢在空间中自由运动的基础。肩关节发挥正常功能需要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盂肱关节和肩胛胸壁关节与相关肌肉肌腱共同协同工作。肩痛,是因肌肉骨骼疼痛就诊的第三大原因(腰痛、颈痛位居一、二)。大多数普通人群和非相关专科医生会将肩痛归咎于肩周炎。事实上,肩外因素与肩自身因素都可能引发肩痛。肩外因素常见的有颈椎病,内脏牵涉性疼痛(胆囊炎、冠心病等)以及各种肿瘤(胃癌、肺癌和颈髓肿瘤等);肩关节本身因素常见依次排序为撞击综合症、肩袖损伤、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冻结肩(即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几乎所有肩部疾病最终都会走上撞击征的道路;在引发肩痛的众多因素中,有一些为急恶性疾病,可能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因此肩关节的病理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在肌肉骨骼原因的肩痛中,肩袖损伤是最常见的疼痛原因。Holmgren等人研究表明,对于非创伤性冈上肌肌腱部分全层撕裂,且撕裂部分不超过肌腱的75%的疼痛人群,采用运动分级物理治疗与手术的效果一致。在另一项为期2年的跟踪研究中发现,75%被诊断为非创伤性全层撕裂的肩痛患者通过分级运动方案康复后不再需要手术干预(Kuhnetal,)。此外,有报道称30岁以上人群中有1/3、70岁以上人群中有2/3均存在肩部核磁异常,包括非完全性和完全性肩袖撕裂。在成功进行肩袖手术和术后康复,且已恢复完全运动能力的人群中,有90%的患者核磁影像依旧存在异常,20%的患者仍显示肩袖完全撕裂。因此,手术干预因其手术预期和并发症方面的因素需谨慎选择。
在肩关节鉴别诊断排除红旗征后其物理治疗定位在肩关节时,个人比较喜欢采取SPR(symptom-reducingprotocol)方案以减轻疼痛和改善肩关节功能为目标,主要的治疗方案如下:
1、关节手法,调整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盂肱关节、肩胛胸壁关节及胸椎等
2、软组织技术,如肌筋膜技术、拮抗松弛术结合肌肉能量技术等
3、贴扎技术,如运动贴扎与运动肌贴
4、功能激活技术,如功能训练与悬吊等
案例分享:
患者,女性,74岁,性格急躁,肩痛1年无明显创伤史,起初冈上肌触诊疼痛,夜间疼痛加剧无法入睡,核磁提示肩袖损伤伴关节积液。患者接受了为期10天的针灸、按摩、制动和服用镇痛药物治疗。治疗结束后患者的当前疼痛(todaypain)评分为3分,睡眠改善。患者近两个月因疼痛加剧无法入睡,静息疼痛5分围巾托肩,肩关节一活动疼痛加剧,VAS可达7分来我处就诊。此次就核磁检查依然提示肩袖损伤,关节积液。当我的手刚接触到患者肩部,还未施力进行物理检查时患者已感到无法忍受的疼痛,颈椎活动正常,陪同她就诊的长子为普外专家已排除其他疾病,告诉我说患者几乎不允许任何人接近其肩部,自己很少活动。
我的初次治疗方案:
1、患者教育
2、谐振技术
3、贴扎
在进行患者教育后她消除了活动疼痛即损伤的信念“病毒”,允许我触及其肩部。患者在仰卧位,手臂置于体侧,在此位置患者完全放松由我一手触摸触诊其肱骨头,一手控制其手腕实施小范围谐振技术,控制在肩外展10°-肩屈曲10°范围内,然后给予贴扎,治疗后疼痛为4分,触摸其肩部没有疼痛激惹爆发现象。
谐振技术:治疗师手握患者手腕做类似钟摆的运动,每次振幅周期不变,但再次使用时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一般会逐渐增大范围,是一种能让患者放松、身体与心理相融合的技术,在合适情况下达到共振效果。
谐振技术实操演示(操作者:李长江)
第二次治疗(继日),患者疼痛为3分,无肩托可小范围主动活动,夜间可入眠。我尝试触诊检查其肩关节附属运动可以完成而无疼痛加剧,只是轻度施力。治疗继续,首先采用谐振技术扩大运动范围,融入被动关节松动,在主动辅助运动中结合关节松动,初期患者仅提供10%的力量,其余由我完成。助力运动结合关节松动:手臂外旋,肱骨头由头向尾端滑动,同时患者提供10%的外展力量,其余由治疗师完成外展,后范围逐渐扩大,治疗师提供的助力越来越少,直到患者能够主动完成外展并无疼痛。这一技术主要针对疼痛患者,若患者主动外展无疼痛但还是存在关节受限,那就需要使用其他技术了。
助力运动结合关节松动实操演示(操作者:李长江)
接下来2周采取SPR方案治疗,住院治疗周期结束后患者可无痛主动完成肩屈曲°,外展°,外旋45°及内旋30°,静息无疼痛。奇怪的是肩袖损伤物理检查未引发明显疼痛。出院后每两周随访调整运动方案,3个月后恢复正常全范围活动。
我推测初次为肩袖损伤所致的伤害感受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性已排除,后加重可能与错误的认知和信念“病毒”、疼痛过度保护(固定不活动)、情绪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导致伤害感受可塑性疼痛。
今天通过最新的肩痛治疗研究进展和李长江老师的分享,相信对大家的知识都有更新和扩充!如何将科学与实践结合,是我们每位物理治疗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往期好文:1.神经肌肉电刺激能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腿部瘦质量的流失吗?基于13名患者的肌组织活检分析!2.肌肉骨骼疼痛的诊疗:你找对人了么?3.物理治疗师们必须知道的——WHO关于PhysicalActivity的推荐量4.屈曲或中立?腰痛与弯腰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来看看最新的研究成果!5.使用弹力带改善深蹲时的膝内扣?现实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damoson1980.com/gxbrhzl/4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