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5·20”“七夕”或春节,关于结婚、催婚的话题总会“火”出圈。但对于结婚这个事,当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婚姻观正面临着挑战,似乎着急的永远是父母,青年人反而表现得很淡定,这也导致了青年群体晚婚情况愈发明显。
据了解,近年来,福州青年群体结婚对数持续下降,初婚登记平均年龄超29岁,呈晚婚态势、少婚倾向。
那么,是什么绊住了青年人的婚姻?在海都记者的采访中,多位采访对象表示,另一半的性格、三观、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甚至是工作、安全感、信任感等,都是他们考虑结不结婚的因素。
结婚对数持续下降,呈晚婚态势、少婚倾向
年福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福州全市(含平潭)常住人口中18~45周岁的青年共计人,约占全市总人口数的42.79%。青年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针对他们的婚恋情况开展界别调研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此前,福州市政协曾组织团市委、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市妇联等多家单位,通过现场会、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等方式,围绕福州市青年的婚恋问题展开调研形成报告。
《报告》显示,年,福州市全年结婚登记为对;年,全年结婚登记为对;年,全年结婚登记为对,总体结婚对数呈现下降趋势。记者从福州市民政局也了解到,年结婚对数为对,下降趋势依旧。
《报告》也对初婚登记人数的平均年龄进行了分析。以年为例,福州初婚登记人数为人,占登记人数73.9%。其中,初婚登记男平均年龄31.4岁,女平均年龄29.4岁。记者了解到,年,福州初婚登记男平均年龄31.6岁,女平均年龄29.5岁。
薄弱的物质基础,成为婚恋的“拦路虎”
如今,最大的“90后”已经32周岁了,“00后”也到了适婚年纪,是什么成为他们婚姻的“绊脚石”?
“也不是不想结婚,但婚姻很现实,要有‘面包’才行。”在“90后”的展昭(化名)看来,薄弱的物质基础往往是婚恋道路上的“拦路虎”。他是福州本地人,月工资稳定在七八千元,在住房上比起外地人已有了先天优势。
“要想成家,这个工资远远不够。”展昭向记者算了笔账:自己每月生活费大约元,交通费、话费元,服装、护肤品等元,人情世故等开支元,再扣除个人应缴纳的五险一金最低元,单是如此每个月工资已所剩无多。但在如今女孩的择偶标准里,房、车似乎都成了标配。“婚后两人肯定要搬出去住,单是房子、彩礼等问题,都不是我眼前自己能解决的,以后再要了孩子,家庭开支肯定更大了。”巨大的婚后压力,让他没了结婚底气。
据福州市统计局数据,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按常住地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总体来看,福州市青年群体的婚恋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爱情虽然很甜,但‘面包’不可或缺。”采访中,不少采访对象与展昭有着相似的想法,多数人在爱情与“面包”的抉择上,会更倾向选择“面包”。
《报告》基于对福州市18~45周岁青年的问卷调查,有效样本为份。其中,男性占比49.18%,女性占比50.82%。《报告》显示,在物质基础上,同女性相比,男性在面临“财”和“物”等“物质基础”标准时,承受了更大压力。这一压力导致他们推迟婚恋,甚至产生恐婚心态——与其整日纠结彩礼、房产等从何而来、多久能有,不如“一人吃饱,全家不愁”,反而轻松自在。
多因素影响,单身青年考虑多
不过,较好的物质基础也同样面临婚恋晚的问题。年出生的小林(化名)自身条件特别优秀——硕士毕业、体制内工作、颜值还高,按照常人理解,以小林这条件,应该很好找到另一半,但小林至今单身。对于小林来说,她比较在意另一半的颜值和自身感觉。“两个人要对上眼,也就是缘分。”小林说,自己从小在北京长大,受大城市的婚恋观影响,在年纪上,她并不是很着急,“如果没有合适的,就单着呗,宁缺毋滥”。
采访中,也有部分青年认为,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自己的择偶标准常常会被父母、亲戚的观点影响,甚至被主导。但抛开家庭因素、经济条件,另一半的性格、三观、工作、安全感、信任感等,也都是他们考虑结不结婚的因素。
《报告》也发现,青年人择偶标准条目众多,同时很多标准拥有“一票否决权”,大大增加了婚恋匹配的难度。此外,“交际圈小”“没有遇到满意的对象”“工作忙”也是青年认为自己单身的三个原因。
解决青年婚恋难,需要多方共同面对
《调研报告》提到,青年的婚恋难问题不是孤立的,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共同面对。
首先,思想和认知决定行为,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多方协同开展思想认知教育,引导青少年及其家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其次,要优化完善婚恋相关政策,以制度保障青年婚恋权益。针对青年所面临的婚恋困顿现状,应及时出台相应政策措施,从制度层面为解决问题提供支撑,降低婚恋成本,保障青年婚恋权益。其中,生育政策方面,切实保障青年在孕期、产假、哺乳期享有的法定权益,大力降低家庭幼教和抚育成本;税收政策方面,优先对已婚青年夫妻减轻相关税负;用工政策方面,积极探索保障青年劳动权益、减轻工作压力的政策,增加青年婚恋的机会和时间。
最后,面对青年的多元化婚恋需求,要整合资源,创新方式,构建多元婚恋交友平台。包括聚焦青年“用户体验”提供婚恋交友服务,拓展青年交友交流模式,培育富有实效、内涵、特色的服务项目;切实提升青年婚恋交友服务力度,搭建好青年交友服务平台,对婚恋信息平台、婚介婚庆行业服务机构的收费和服务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大对属地低俗低质婚介网站的管理,督促属地婚介网站实行实名认证、实名注册,健全诚信交友服务体系,避免乱收费和低质量问题,提升青年对网络婚恋信息的信任度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moson1980.com/gxbrhzl/9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