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天,是各种心血管疾病高发期,特别是原本患有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基础病的患者,更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因此,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比平时更注意疾病的控制。
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多呈现慢性发展的过程,在瓣膜病变早期可无临床症状,瓣膜病变的类型通常是狭窄或者关闭不全。一旦出现狭窄和或关闭不全,便会妨碍正常的血液流动,增加心脏负担,从而引起心脏功能损害,导致心力衰竭。
部分患者特别是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会在活动后出现头晕、黑蒙甚至晕厥和猝死。
心血管疾病多原因导致冬季成高发季节气温低
在低温情况下,血管会收缩,造成重要的脏器如心脏缺血缺氧,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并且冬季昼夜温差大,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容易出现紊乱,增加了诱发急性病症的可能性。血压波动大
冬季激素水平的变化、室内外温度的变化等,容易造成血压波动,这一点在老年人身上更加明显。血压的来回波动会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容易造成心绞痛或脑血管的问题。空气污染
空气中的PM2.5等污染物会加快心率,升高血压,激发血管炎症反应,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引发心脏病。另外雾霾天气气压低,空气中氧浓度也低,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心肺功能不好的患者易缺氧。上呼吸道感染
冬季,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上升。感染后,肺组织的氧交换能力降低,心脏负担增加,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心力衰竭也更容易出现。运动减少
天冷,许多人窝在家里不愿出门活动。冬季“猫冬”的习惯,久坐不动再加上气温低,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这些都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饮食
冬季热量消耗大,往往容易摄入更多高脂肪饮食,引起肥胖,血压和胆固醇水平也明显升高。这些都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发作的可能性。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安全过冬?规范用药
严格遵医嘱用药,根据气候变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控制心血管疾病复发,控制好血压。
注意保暖
气温零摄氏度以下和雪天时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外出时要做好保暖防护。科学运动
老人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睡醒时不要急于下床,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并且心血管病患者不宜晨练。心脑血管疾病在清晨多发,这主要是由于清晨人的血小板容易聚集,血压容易升高,心跳增快,激素水平旺盛,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在清晨时不能剧烈活动。冬季要等到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运动。心态平和
情绪波动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忌,要保持开朗,情绪稳定且安定,要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刺激和突发事件,保持不生气,不发火,少激动。
严重雾霾天时注意做好防护措施
空气污染严重时,尽量呆在室内,一定要外出的情况下戴好防护口罩。
制定合理的膳食
低盐低脂饮食,每天食盐量(包括酱油)要减至5克左右,吃饭不可过量,老年人七成饱即可。老人对口渴反应迟钝,容易缺水又不易觉察,所以要早起饮温开水毫升,一日三餐外多饮些水,有助于使血液稀释,避免血栓形成的可能。低脂清淡饮食,有稀释血液及保持血液循环畅通的作用。多食用含膳食纤维充足的食物。温馨提示寒冷、感冒和疲劳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三大诱因,对此,心脏病患者须特别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做到劳逸结合,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诱发心脏病的危险,平安度过心血管病高发的冬季。如有症状表现,医院就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amoson1980.com/gxbxszl/6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