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与房颤患者均需要抗栓治疗,但由于冠状动脉内血栓和房颤血栓形成机制不同,前者更侧重于抗血小板治疗,后者侧重于抗凝治疗。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患者,或需同时进行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从而导致出血风险更高。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最优抗栓治疗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7月19日上午,在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昆明站活动中,昆明医院光雪峰教授就此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
光雪峰教授作报告。
一.房颤与冠心病的关系
房颤诊疗现状
①我国房颤患者的基础疾病多为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糖尿病等,在进行房颤综合管理时,应加强对基础疾病的防治。
②房颤患者中左房血栓检出率为1.96%,持续性房颤人群中的检出率>2.5%,提示规范抗凝极为重要。
③目前,房颤患者规范抗凝治疗有了较大提高,CHA2DS2-VASc评分≥2者,抗凝治疗率为56.4%。
④CHA2DS2-VASc评分为0分者,抗凝治疗率高达60.5%,此为"泛抗凝",应给予纠正。
⑤华法林抗凝的INR达标率低,仅为21.2%。
⑥导管消融、冷冻球囊治疗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预后。导管消融术后一年随访期间维持窦律者达79.5%,是最佳治疗策略,尤其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此外,左心耳封堵术安全有效,是预防栓塞事件的补充治疗策略。
房颤与冠心病互为危险因素
冠心病伴发房颤的比例较高。一项针对医院例年龄≥60岁冠心病患者的队列研究显示,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房颤的比例达20.9%,其中以阵发性房颤为主(12.2%)。
房颤和冠心病互为危险因素。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患者常合并冠心病,而冠心病是最常见的血栓性疾病,房颤是其潜在的危险因素。
二.房颤合并冠心病抗栓治疗的探索
根据年ESC房颤管理指南,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或急诊PCI术后患者,无论出血风险如何,均应保留短期三联抗栓治疗(下图)。
丹麦一项注册研究显示,三联抗栓治疗出血风险较高,30天出血事件发生率高达22.6%,且呈持续增高趋势。为此,在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OACs)时代,国内外进行了一系列双联抗栓治疗的探索,包括PIONEERAF、RE-DUALPCI、AUGUSTUS研究等。
在PIONEERAF-PCI研究中,与维生素K拮抗剂(VKA)加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组相比,利伐沙班15mg加一种抗血小板药物组、利伐沙班2.5mgbid加DAPT组可显著改善安全性(下图),疗效与VKA加DAPT组相当。
考虑到安全性和实践应用,与其他两种治疗方案相比,利伐沙班15mg加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方法更常用。
RE-DUALPCI研究主要探讨在行PCI的房颤患者中,达比加群两种剂量联合P2Y12受体抑制剂组的安全性是否优于华法林联合DAPT组。结果显示,达比加群加P2Y12受体抑制剂组的出血风险显著低于华法林加DAPT的三联治疗组,且血栓栓塞事件风险不劣于三联治疗组(下图)。
AUGUSTUS是一项大型、前瞻性、多中心的随机研究,入组例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首先随机分入阿哌沙班组或华法林组,后每组患者再随机分入阿司匹林或安慰剂组(下图)。
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与VKA组相比,阿哌沙班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死亡及住院率均较低。双联治疗组出血风险低于三联治疗组,且四组中阿哌沙班双联组死亡和住院率最低,VKA三联组最高。出血风险最高的是华法林联合DAPT组,出血发生率最低的是阿哌沙班联合P2Y12受体抑制剂组。
三.房颤合并冠心病抗栓治疗的指南更新
年ESC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指南的推荐如下。指南指出,基于患者出血风险,可考虑将双联疗法作为1个月三联疗法的替代方案。
年EHRA房颤患者DOACs临床实践指南关于PCI或ACS后长期抗栓治疗策略的推荐如下所示。
年AHA/ACC/HRS房颤管理指南对房颤合并ACS患者的抗栓治疗推荐如下。
?因ACS行PCI的高卒中风险房颤患者,与三联抗栓治疗相比,双联抗栓治疗(P2Y12受体抑制剂联合VKA或利伐沙班15mg或达比加群mgbid)能有效降低出血风险;
?因ACS行PCI的高卒中风险房颤患者,如果给予三联抗栓治疗(口服抗凝药加阿司匹林加P2Y12受体抑制剂),建议4~6周后转换为双联抗栓治疗(口服抗凝药加P2Y12受体抑制剂);
?行PCI的高卒中风险房颤患者,如果给予三联抗栓治疗(口服抗凝药加阿司匹林加P2Y12受体抑制剂),选择氯吡格雷优于普拉格雷。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田新芳┆美编高红果┆制版田新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amoson1980.com/gxbxszl/7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