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指胸痛彻背、心区满闷或心跳心悸、烦燥多梦、或失眠、头晕头痛、神疲气短,尤以胸痛彻背和前胸满闷感为特征;脉博沉涩或间歇。本病常见于五十岁左右男女,或五十岁以上者为多见,男多于女,一般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冠心病,祖国医学无此病名,临床上类似“胸痹”、“心绞痛”、“惊悸”、“怔忡”等症。此病,本人临床探研多年,颇有体会,录之于此,供验其效。
一、中医理论对冠心病的认识
(一)心脾阳虚,心血不足:心为血液循环及精神活动的总枢纽,《内经》“心主血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之说,足显心为全身血液循环之主宰,是一切智慧、思维源泉。人体血液充足,则心自安,不足则心君无能自主,神气隐匿,心神不宁。亦常自觉心胸筑筑振动,休作有时等症。
脾阳者,脾之阳气,运化之动力。脾阳虚损,气血生化失源,亦会加重血之不足。另外,忧思劳心,或创伤,产后,以及一切失血过多、极度贫血者,亦多见此证。
《济生方》曰:“夫怔忡者,由心血不足也。”《丹溪心法》亦说:“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亏者多”。可见,心血不足是致此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古今医家,认识同辙。
(二)阴虚火旺,气血上冲:肾为水脏,心为火脏,水升火降,水火相济,方可维持人体动态生理平衡状态。如平日多思过滤,或房室不节,皆能令肾阴亏损,以致肾水不得上升,心火不能下降,水火不能相济,至心阳独亢,虚火妄动,而成心悸、心烦、多梦或失眠等。
(三)中阳不振,气血两虚:中阳是指中焦脾胃之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奋,则精微四布,各脏腑组织得以濡养,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中阳不振,则运化失职,形成气血虚弱之证。见有心下空虚、心跳、气短、形寒肢冷等。
(四)心肾阳虚,气滞血瘀:所谓阳虚,多由大病后失于调摄、阳气内耗。脾阳之气,全赖肾之真阳,肾阳损伤必殃及脾阳,脾阳虚微,不能运化水谷,灌溉五脏六腑,则使心之阳气不足,不能摄配心神。故神动不守,发为心悸、心烦、多梦等症。气虚则怯,气虚则滞,气滞则血行郁阻,瘀而不通,亦会见心悸不安,胸闷或痛。本来心阳虚损,又兼水饮不运内停,侵犯阳位,加之心火恶水,故临床常见口渴不欲饮水,或轻微浮肿、四肢困乏等现象。
(五)胆气怯弱,心无所倚:“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二者关系密切。《医述》:“气以胆壮,邪不能干”。事实上,胆气虚则怯,怯者易惊,使心无所倚,正如《内经》中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志无所定,故气乱矣”。终而形成惊悸不安、健忘、记忆力减退等。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对“冠心病”的认识,虽有不同,但在症状上如心悸,恼烦,心胸筑筑,跳动不安,或心窝蔽闷,或疼痛彻背等,彼此认识都是一致。就其临床特征来看,其发病部位在心,与脾、肝、肾关系甚密。发病多由心脾阳虚、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气血上冲,心肾阳虚、气滞血瘀等原因而致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
临床所见虽有阴虚、阳虚之别,而阳气虚弱导致气血不足、气滞血瘀为其主要病机;虽有阴虚火旺、气血上冲之见证,但火亦阴虚所致,故虚为本,实为表,乃机体衰退之虚证。因此,临床诊治不宜将某些表象误以为病之实质。治疗总则当以甘药调理阴阳为主,佐理兼证。同时,临诊还须根据辨证论治特点,或治本为主,或标本兼治,或急则治标,待标象缓解后再治其本。
二、经验介绍
依据《内经》中“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的理论,对“冠心病”的治疗,在临床中排除滥用辛散伤阴药,慎用苦寒伤阳药,长期采用甘药调理阴阳,根据不同分型用苓桂术甘汤、当归补血汤、知柏地黄丸、生脉散为主合方,收效甚著。兹举医案如下:
(一)心脾阳虚,心血不足型
病例:王××,男,56岁,甘肃省中医学校。
一诊:主诉7年多来,自觉心悸心烦,夜寐不宁,气短神疲等,时好时坏。年10月犯病较前加重,经省××医院多方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收住入院治疗。经治疗,症状略有减轻而出院在家休息服药,后又多次复发住院,持续半年不能工作。
症状表现:心区胸闷,胸骨右有闷感或刺痛,放射到左肩,上颈部,呈阵发性,常持继半小时左右;面色无华,有时怕冷,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涩,时而结代。血压/60mmhg。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
根据以上表现,认为由于饮食不节脾胃损伤,或劳累太过,或思虑过度、气血暗耗,或慢性胃炎反复发作不愈,气血渐亏,而形成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心脏供血不足)。《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提出:“精气夺则虚”,说明人体阳气消耗,会致使机能衰败,耗则虚,虚则气行不易,血运无力,而易发生心脏病变。《诸病源候论》说:“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为胸痹”,因虚而发,是本病主要之原因。
治法:温阳散寒,补益气血,以复其机能。
方药:苓桂术甘汤《金匮》合当归补血汤加味:茯苓12克
桂枝10克土炒白术10克灸甘草6克生黄茂30克
归身15克炮姜9克炒酸枣仁15克(捣碎)红参10克,炮附片6克煅龙骨15克九节菖蒲10克
取三剂。开水煎汤,待凉顿服。
二诊:胸痛、心悸、睡眠、怕冷大有好转。惟气短、口渴、疲乏等证改变不大。原方加麦冬(去心)12克、灸五味子9克,以益气化阴。再取6剂,服法同前。
三诊:服药以来,诸证大减,有时遗精,自觉较前转好。检查:面有华色,行动灵活,舌质红润,六脉沉细有力。上方中加炙金樱子10克、莲须10克。服法:取4剂,先连服2剂,隔5--6日后再继服2剂。如不出现异变者,如此服3至5次。并强调:(1)不能重负体力劳动;(2)注意饮食调节,如生冷、质硬、油腻、性燥之物及食量均要适宜;(3)每天坚持早起床,作轻便体育活动等。至今虽有复发,但短时即过,不影响上班工作。
[按语]本方是以苓桂术甘汤合当归补血汤《金匮》、人参汤加减而成。苓桂术甘汤主治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气不化水,聚湿停饮之证。水饮停于胸胁,则胸胁逆满,上凌心肺,则心悸、气短、胸闷而喘;《金匮》云:“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即是本方之法,故以茯苓渗利水湿而健脾,与桂枝温阳化气相配,温化水饮之力更强;白术补益脾气,脾强自能胜湿;甘草调和诸药。温化水饮水力更强;四物合之,甘温补阳,温中化饮之力尤佳。当归补血汤,大补气血,扶阳益阴,补气生血,“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以当急固。”故以生芪大补脾肺之气,以滋生血之源。归身养血和营,阳生阴长则气血自旺。本病症多由气血逆行失司,阳气不振,机能衰败所致。故拟人参汤温阳益气,力挽气弱而阳生;合炮姜、附片,助阳之力更宏,取其“性走不守”之长,行滞通络;炒酸枣仁,养心安神,对胸闷、心悸、健忘、夜寐不宁,实为佳品。以上方药合凑,振奋虚阳,恢复心机之功能,去浊而统血,益气而通脉。
(二)阴虚火旺,气血上冲型
病例:岳××,男,51岁,甘肃省农业局,业务处长。于年3月10日来诊。
一诊:主诉头晕目眩、心跳、心悸、胸闷、神疲气短3年多,经省××医院反复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经西药治疗、收效甚微,近来自感加重,故来求诊。
症状表现:除上自述症状外,时有胸痛,多梦或失眠,手足发麻,面赤口干,大便干燥,小便红;舌苔干燥,六脉弦大有力。(高血压/mmhg)。
依据上述症状,认为是由思虑过度,肝气郁结,经久不解;致肝阴暗耗,肝火偏亢,气机升降不利,百脉不和。古人日:“气行血亦行,气滞血亦滞”。今因气机失和而造成瘀滞。肝为肾之子、肝火偏亢、实为“母虚”,补肾益母,壮水涵木,是其大法,佐以解郁,使气机复运,瘀滞方能通畅。
治法:育阴潜阳,滋阴降火,凉肝解郁,疏通气机。
方药:用知柏地黄丸加味:盐炒知母10克盐炒黄柏10克
细生地18克炒山药15克粉丹皮10克云茯苓15克
怀牛膝10克九节菖蒲10克生牡蛎15克杭菊花15克川郁金12克柏子仁12克竹茹10克
取3剂,凉水煎汤,顿服。
二诊:3月20日。头晕目眩、心跳气短、胸闷等症显著好转。原方加夏枯草30克,清解内热,舒散结气,以疗虚火上冲之头晕、头痛,缓解肝火上冲所致目眩;磁石12克,能引肺金之气入肾,补肾益精,除烦祛热,聪耳明目。共取4剂,每隔1天,煎服1剂。
三诊:4月5日来述。药吃完后,自觉一切症状消失,饮食睡眠和正常一样,并提出不用药物治疗。经反复检查,不再用药,并要求做到以下几点:(1)每天坚持户外作轻度活动,如打太极拳等,量体而,晚间按时休息;(2)饮食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或适量的瘦肉,对肥甘、油腻及辛热燥烈的食物,少食或不吃;(3)依据“缓则治本”的原则,每半月里,可用苓桂术甘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味的甘温药,调理阴阳,以平衡阴阳的协调。
本方是知柏地黄汤减去疏泄的泽泻,而加九节菖蒲,牡蛎等味药组成。为滋阴降火的主要方剂。主治阴虚阳亢所致的胸闷气短,头晕目眩,腰腿发软、心悸、潮热、口舌干燥之症。
脑为髓海,肾主骨生髓,肾阴亏耗,则头晕、目眩、腰腿发软。故以生地滋肾填精,固其先天;山药甘平,入脾肾,益脾肺阴,而固肾阴,二者相配,补益之力尤佳;阴虚相火内扰,故以知柏清泻虚热,除烦并兼以养阴;丹皮微寒,清泻虚火与诸药相配,对肾阴亏损所致的五心烦热,口干舌燥更为适合;茯苓淡渗扶脾,以助山药益脾、同时养心安神。诸药相配,滋补填阴,泻其虚火,使补虚不致恋邪,泻火不致伤正。实为填精泻火良方。再加入九节菖蒲,治湿浊蒙蔽清窍之头昏目眩、腹痛腹胀、神志散乱、心悸健忘、失眠者,虚热清而神识自宁;竹茹甘寒,主治谈热郁结的烦闷不宁;郁金辛苦寒,行气解郁,凉血破瘀,治热邪引起的血凝气结。杭菊甘寒,养阴明目,益肝补阴;川牛膝苦平,活血止痛,以通其滞;牡蛎咸寒,滋阴固涩,主治阴虚阳亢引起的烦燥、头晕、头痛症较佳。
(三)中阳不振、气血两虚型
病例:雷××,男,52岁,甘肃省供销社办公室主任,于年1月2日来诊。
一诊主诉:心跳、气短,怕冷,时间较长(约五六年);医院多次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经治疗时轻时重,近几天来,心跳、气短,全身无力等症较严重,影响上班,故来诊治。
症状表现:早上常感头晕、头痛,夜间多梦、或通彻不眠;形瘦面色苍黄,精神疲乏,口干不欲饮,大便或唐或涩;唇舌淡,苔光白,脉沉迟。血压偏低,经常在/60mmhg。
依据上述诸证,认为久病失治,或在病期用苦寒药过重,攻伐脾胃,使中焦清阳不振,寒凝气滞,气血循行不畅所致。古人曰:“胃得谷则昌,失谷则亡”。脾主运化,全赖肾之真阳温煦,以完成饮食腐熟吸收、统摄血液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脾胃阳虚,清阳不振,寒凝气滞,血统失调,得以形成以上诸症。
治法:健中益气,升阳通脉。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生脉散、当归补血汤加味。
茯苓12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炙草10克
红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9克生黄芪30克归身15克远志10克生姜9克陈皮10克。取3剂,水煎汤,顿服。
二诊:元月8日来诊。药服完后,心跳、气短、食欲、头晕等证明显好转。因病久,仍有中阳虚衰所致的气血两虚症。务求缓治方能除根。治疗将原方中的生姜更为干姜6克,再加炒枣仁15克(捣碎)、拣砂仁6克。取6剂。服法:先每天1剂,连服3剂。停6—7天,继服后3剂。
三诊:元月20日来诊。6剂药服完后,精神转好,已能上班工作。检查:从现时的精神、面荣等症察看,病情确实向愈的方面发展,为了防止反复,故将原方桂枝更为元桂,其他不做增减。共取4剂,研为极细末,炼蜜为丸,每重12克,每服1丸,日服两次,白开水服。
五月去访:自丸药服完后,其饮食、睡眠、精神一切恢复正常。
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湿邪上凌心肺,采取苓桂术甘汤,温运中阳,实为治本之图;生脉散、当归补血汤、皆为气血两虚之剂,增补其气以振生机,益生其血,以行瘀滞;陈皮、生姜或干姜,健脾益气,温散去浊,以达升阳通脉之的;砂仁辛温香窜,和胃醒脾,扶气调中,通行结滞;酸枣仁,专补肝胆之寒,而养心安神,炒熟酸温而香,亦能醒脾。诸药甘温,调补中温,益气增血,气煦血濡,脏腑安舒,阴平阳秘。
(四)心肾阳虚、气滞血瘀型
病例:赵××,男,63岁,兰州长风厂老干部,因冠心病急性发作。于年10月3日,由本厂大夫护送来诊。
初诊:早被省××医院确认为“冠心病”,高血压病(/mmhg)经住院治疗多次不愈,近3天发作严重。
症状表现: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放射至左肩上、颈部,呈现阵发性,常持续十多分钟,神疲、怕冷、气短;舌质紫,面色发青,六脉沉迟(间歇较重)。
认为是冠心病发作期阳虚气弱、气滞血瘀之危重证候。
治疗:当温补心肾阳气,佐以活血养血。
方药:以参附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味。红参10克炮附片10克生黄芪30克归身15克炒酸枣仁15克菖蒲10克茯苓10克土炒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取1剂,用开水煎汤,待冷顿服。
本方药专力宏,大温大补,挽回阳气,恢复机能。服药病情稳定后,转服苓桂术甘汤合生脉散、当归补血汤加味。
方药:茯苓21克桂枝10克土炒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红参10克麦冬12克五味子10克生芪15克归身15克远志10克炒枣仁15克丹参15克龙骨15克。水煎服。以温运阳气,养血生津,调理阴阳。
对于阳气虚弱急性发作者,必有气滞血瘀之危象。当先温阳运气行滞,经治转缓者,可用苓桂枝术甘汤加味每隔10天左右,连服3剂;再隔15天至20天,接服3剂。如此坚持半年至1年,效果更佳。一是稳定病情,以防急性发作;二是缓慢调理,有助痊愈。
另外,还要注意工作、生活环境、饮食营养,有益康复。
(五)胆气怯弱、心无所倚型
病例:高××,男,68岁。甘肃省农业机械局局长,于年7月3日来诊。
初诊:多年来时有头痛目眩,神疲气短,经治时轻时重。近日心区蔽闷,或左胸窝疼痛,故来求诊。
症状表现:除上述症状仍表现明显外,见有口干、面青,手足麻木,脉象弦细有力等。血压/mmhg左右。
认为乃肝火偏亢,气机升降不利,每随情志波动而致的气滞血瘀症证
治疗:滋阴降火为主,佐以疏通肝气。
方药:夏枯草15克黄芩10克生地15克川黄柏10克麦冬10克磁石10克杭菊15克茯苓10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杭芍15克柏子仁10克枣仁10克。
取3剂,煎汤服。
二诊:7月16日来诊。服完3剂药,自觉头晕、头痛、口干、精神、睡眠等大有减轻。继取3剂。
三诊:药后,手足麻木及诸症明显减轻。检查:六脉转平,二便通和,病情好转。拟常规方药2帖,交替服用2月,以巩固疗效。
(1)1号方(前方)不变;
(2)2号方苓桂术甘汤合生脉散、当归补血加龙骨、牡蛎、远志、血丹参、炒枣仁,柏子仁。药量见(心肾阳虚型)。
服法:1号方连服3剂,停服10天,接服2号方;2号方连服3剂,停服10天,又接服1号方。如此照服2月而痊愈。81年2月追访,精神良好,无大恙。
有关方药性能:1号方参见前(阴虚火旺);2号方参见前(心肾阳虚型)。
冠心病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无此病名,与“胸痹”、“心绞痛”、“惊悸”、“怔忡”等证有近似特征。发病原因多以心脾阳虚、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气血上冲;心肾阳虚,气滞血瘀;胆气怯弱,心无所倚等致机体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虽其原因较多,其中虚为主要原因。虽有阳虚阴虚之分,而阳气虚弱,气滞血瘀为主要病机;虽有阴虚火旺,气血上冲,但这种火也是虚火。
治疗总则:当以甘药调理阴阳为宜。佐以兼治他症。
本病在临床中困难较多,临症时刻坚持辨证论治原则,采取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方法,使治法开阔,谴药随和,是为关键。
此外,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做好以下事宜:(1)对饮食须加注意,如生冷、质硬、肥甘、油腻、辛热、燥烈之品均应避免,以清淡为宜;(2)坚持每天早起床、早睡,合理安排适宜锻练活动;(3)经常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对身体康复有很大帮助。
作者:周天心
年3月10日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moson1980.com/gxbzlff/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