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疾病,简称冠心病,归属为缺血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
年WHO根据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将冠心病分为5型:
1.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2.心绞痛
3.心肌梗死
4.缺血性心肌病
5.猝死
影响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自幼年开始,在不同的年龄组各种危险因素对机体所发挥的作用可能不同。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美国Framingham研究为代表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确认了一系列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吸烟、血压和血清总胆固醇(TC)增高等,此后称之为“传统危险因素”。
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又有了新的认识,除解释了一些传统危险因素不能完全解释的冠心病发病机制问题外,还被用于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血脂有关成分、代谢相关因子、炎症相关因子、基因多态性和心理因素等被称为“新危险因素”。
传统危险因素
年龄
吸烟
血压
血清总胆固醇增高
新危险因素
血脂有关成分
代谢相关因子
炎症相关因子
基因多态性
心理因素
冠心病预防及治疗原则①生活习惯改变: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生活规律,防止过劳和焦虑等
②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栓(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和溶栓药物,减轻心肌耗氧药物(β阻滞剂),缓解心绞痛药物(硝酸酯类),调脂稳定斑块药物(他汀类药物)等
③血运重建治疗:包括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石。正确应用药物对冠心病进行一、二级预防和治疗乃至病后的心脏康复,均具有重要意义;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的围术期以及术后,也需坚持长期规范化的药物治疗。
冠心病一级预防常用药物冠心病一级预防用药主要针对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治疗,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相关药物及选择应满足:性价比最高,患者长期服药依从性好。
1、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的常用药物
包括β受体阻滞剂、CCB、ACEI/ARB及利尿剂等。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的使用请参见《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修订版》。
2、调脂治疗的常用他汀类药物
高脂血症首要治疗目标为使LDL-C水平降至<3.0mmol/L(mg/dl),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生风险。如无禁忌证,稳定性冠心病患者LDL-C的目标值应<2.60mmol/L(mg/dl)。对于极高危患者(确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或ACS),LDL-C的目标值应<1.8mmol/L(70mg/dl)。用药情况参见表26。
如他汀类药物未能达到理想的调脂效果或患者不能耐受,为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可加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10mg/d。LDL-C水平升高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或单独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高危患者,可考虑联用降低LDL-C水平的药物和1种贝特类药物,如:非诺贝特、吉非贝齐,或与烟酸类药物联用。对于糖尿病患者,参照相应的血糖管理药物治疗方案。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应遵从“ABCDE”方案,防止已诊断的冠心病患者原有冠状动脉病变加重,降低相关死亡率。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方案中“A”也进行了不断更新和充实。
A:ACEI、抗血小板治疗(anti-platelettherapy,如用阿司匹林及P2Y12受体抑制剂等)及抗心绞痛治疗(antianginatherapy,如用硝酸酯类药物及非二氢吡啶类CCB)
B:β受体阻滞剂(βblocker)与控制血压(bloodpressurecontrol)
C:戒烟(cigarettequitting)与控制血脂(cholesterollowering)
D:合理饮食(diet)与控制糖尿病(diabetescontrol)
E:运动(exercise)与教育(education)
作者简介:
陈积党
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
温州市心血管委员会青年委员
曾获荣誉:
平阳县卫计系统先进工作者
平阳县卫计系统优秀党员
主持县级医学科研课题2项
发表省级以上论文5篇
主要经历:
年6月毕业于海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年赴温州医院ICU进修,年赴医院心血管内科进修,年赴温州医院心血管内科导管室进修。至今在临床一线工作已有18年。
专业特长: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及冠脉介入治疗。
长按扫码转载请注明:http://www.damoson1980.com/gxbzlff/7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