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著名心血管专家
北京大学心脏病学系主任,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心脏联盟主席,中国控烟协会会长。国家卫生计生委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是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名医胡佩兰之子。
导读美国现行临床实践中30%的诊查和治疗是重复的不必要的。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医生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观不能改变。过度医疗伤害患者利益的同时,也伤害医生职业尊严!
来源:心脑健康在线
▲胡大一讲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来源:中华医学会)
现在医学检查和化验技术越来越多,令人眼花缭乱。一次豪华体检套餐少则上千,多则数万。患者对检查化验结果了解很少,医生往往由于忙而不能给以充分解释。很多与疾病无关的检查结果,被患者误认为大事,导致不必要的焦急甚至惊恐,同时诱导进一步的过度检查,过度医疗。
美国现行临床实践中30%的诊查和治疗是重复的不必要的。美国内科学委员会发起明智选择(ChoosingWisely)行动。同时,提倡患者要参与医疗决策,即SharedDisicionMaking(SDM)—共同决策。要告知客观科学的信息,以培养提高患者参与决策能力。
我把日常医疗工作中发现患者经常困惑的问题逐一整理出来,与公众与广大患者沟通。
1走出维生素的误区
“维生素E软化血管”的信息传播家喻户晓。近20年来,一系列的临床大规模研究显示,维生素E与安慰剂对比不减少脑卒中和冠心病。
维生素不是不必要,而应从多样食品蔬菜水果中获得。不一定吃药片或胶囊。
2不盲目接受起搏治疗
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很普及。心房颤动患者尤其无症状的老年患者,做Holter容易发现夜间有心跳的长间歇。如果一个长间歇是2秒,每分钟60秒,60除以2就是每分钟最慢心率30次;如长间歇为3秒,每分钟最慢心率就是20次;长间歇如为4秒,每分钟最慢心率就是15次。这些数字往往会令人焦急、紧张甚至惊恐。
3早搏不是病,也没独立的风险
早搏很常见。很多人一生中都可能发生。早搏可毫无症状,体检或因其它病就诊时偶然发现。
早搏可见于正常心脏,也更易见于心脏病的患者。但早搏不是独立的疾病,也不具有独立的风险。
4遏制CT支架飞
现在体检中CT用的较多,有些地方甚至很滥。CT体检报告常看到一些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斑块。如无症状,没有心绞病,别轻易进行造影和支架;必要时可做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评估。
如有胸痛胸闷症状,要找常年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好好分析一下是不是心绞痛。
5大多数患者不需用他汀的最大剂量
我国需用他汀的患者80%左右用药前的“坏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mg/dl。
除了少数用药前基线胆固醇水平很高,如家族性胆固醇增高的患者外,大多数患者用常规剂量的他汀便可达标。
美国最大剂量的他汀与常规剂量的他汀价格一样,而中国的最大剂量他汀价格为常规剂量的4倍。花钱多,不获益,买风险。
6稳定的心绞痛不一定要做支架
①“只要狭窄70%就置入支架”
体检冠状动脉CT发现70%左右或更轻的狭窄,没有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做心电图负荷试验,阴性,做支架意义不大,甚至带来风险。这种情况下支架可能比自身病变风险更大。
狭窄不到70%不需置入支架。但是,狭窄70%是否一定要置入支架,要认真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决定。有无心绞痛?病情是不是稳定?狭窄血管供血的心肌范围?药物的疗效如何等等。
如病情稳定,药效好,狭窄血管不是主要大血管,不需置入支架。
②“不下支架随时会有危险”
需要注意的是,如病情稳定,下支架比不下支架危险!支架会扩破稳定斑块,斑块破裂血栓随之而来。支架、尤其药物支架本身是个长期有血栓风险的血管内金属异物。放多了风险更大。
③左主干、多支血管病变,又有糖尿病,“能搭桥也能支架,搭桥要开胸,支架不开胸”。
这是骗人的说法!这种情况搭桥的远期效果优于支架。
④“搭桥只管10年”。
不对!用患者自身的乳内动脉搭桥,10年后95%的桥血管还通畅。保护好主干道(左主干),长治久安。
7支架不过三
即使需用支架治疗,大多不应超过三个。需要三个或更多支架的患者,心内外科要进行会诊。左主干、前降支近端、多支血管有病变尤其有糖尿病者,搭桥手术远期效果优于支架。
美国的支架记录是在同一个患者做了27次手术,植入67个支架,这位支架医生已在监狱服刑。太多支架,太多风险;支架多,风险大。
8高血压患者要学会自我管理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原因不明,绝不仅仅是交感兴奋单一机制。如何界定难治性高血压?临床上导致血压波动不稳定的因素很多,也包括精神心理因素。如我近年见到的对血压的过度自癜风控制患者经验白灵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moson1980.com/gxbzyzl/1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