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学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及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中医学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年,中医多领域指南全新发布,既往指南也得到了全面更新。本文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精选汇总,以供参考。
温馨提示:免费领取中医领域综合指南回顾精粹请至文末查看领取方式。
猝死中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中医古籍称猝死为“卒死”“卒中恶死”“卒尸厥死”“卒客忤死”“五绝”“暴脱”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脏骤停。中医学对猝死的复苏抢救和复苏成功后的后续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本共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牵头制定,主要针对猝死疾病,提供中医药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为中医临床提供参考,主要目的是推荐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猝死中医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过程。
寰枢椎脱位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
()
寰枢椎脱位(AAD)是上颈椎创伤、先天性畸形、肿瘤、类风湿、结核、退变等多学科病变破坏寰枢椎稳定性所致的疾病,严重脱位损伤延髓生命中枢时死亡率极高(3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40名权威专家,根据近年来AAD最新诊疗研究进展,参考国内外指南和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经验,经过多次专家讨论制定本指南和诊疗流程图。为解决AAD“诊断分型界定不清,治疗策略选择混乱”的临床现状提供了学术性指导意见。
慢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
共识意见()
慢性胰腺炎(CP)是各种病因引起胰腺组织形态和功能不可逆性改变的慢性迁延性炎症性疾病,其疼痛、腹泻等症状顽固,需终身替代治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加重个人、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国内中、西医消化学界多学科专家,依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就CP的定义、诊断、分期、中医分型、辨证治疗、中西医结合诊治要点等问题进行讨论,制定了本共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康复指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以下简称慢阻肺)是慢性呼吸系统常见、多发的重大疑难病,疾病负担巨大。肺康复是慢阻肺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肺康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中医肺系疾病特点,采用中医康复技术与方法,预防肺系病证进展,保护身心功能,以回归社会的综合康复措施。本指南的发布旨在帮助慢阻肺中医康复技术的规范化,提高康复疗效和水平。
玫瑰糠疹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皮损色红,有糠秕状脱屑,好发于躯干及四肢的近侧端。古代文献称“风热疮”“风癣”“子母癣”等。中医认为玫瑰糠疹初起因血热内蕴,复感风邪,致风热客于肌肤,腠理闭塞,内外合邪,营卫失和而致发病。日久风热之邪蕴郁肌肤,化热生燥,灼伤阴血、津液,阴火内热,肌肤失养而致发病。本共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组织相关专家讨论起草制定,希望能为中医治疗玫瑰糠疹提供指导性方案。
胃缓(胃下垂)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胃缓,指以脘腹坠胀为主或有疼痛,食后或站立时为甚的疾病,常见于西医胃下垂症。本指南提出了胃缓(胃下垂)的诊断、辨证及治疗建议,本指南主要根据我国胃缓(胃下垂)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成果并结合专家的经验制定,目的是对中医学治疗胃缓的方法与措施加以总结并进行合理评价,以期为胃缓(胃下垂)的中医药诊疗提供循证医学的建议,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为国内外具有中医学执业资格的医生提供指导,同时也为社会医疗决策者及患者提供有益参考。
膝骨关节炎中医推拿治疗技术规范
专家共识
膝骨关节炎(KOA)是指关节软骨退变伴有骨质增生与髌骨软化,使膝关节逐渐缺损,以膝关节的疼痛、肿胀、变形及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退行性疾病。国内最新KOA治疗共识已将按摩、推拿列入阶梯治疗的基础治疗当中,但由于推拿手法流派众多,不同医生推拿习惯不同等原因导致中医推拿治疗KOA手法繁多,有关手法选择、操作部位、取穴、力度、时间、频率等缺少统一规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KOA推拿治疗技术的研究以及临床推广。由中国医院KOA团队成立管理小组,通过征询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骨伤科分会相关专家的意见,起草了本共识。
细菌性痢疾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细菌性痢疾属中医学“痢疾”范畴,是因外感时行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脂膜,气血凝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中医药在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康复方面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也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理论探讨,在运用中医药治疗细菌性痢疾的模式和方法上基本达成了共识。本指南在《细菌性痢疾(版)》基础上,根据中医药对痢疾的临床研究成果并结合专家经验制定。为细菌性痢疾患者提供以中医药为主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抑郁症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抑郁症(MDD)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表现为兴趣丧失、自罪感、注意困难、食欲下降和自杀观念,并有其他认知、行为和社会功能异常。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抑郁症属中医学“郁证“范畴,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中医学对郁证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认识和丰富的诊治经验,在抑郁症防治中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对轻、中度抑郁及抑郁症巩固治疗,维持治疗阶段可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经充分讨论后制定本共识。
脂溢性皮炎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丘疹鳞屑性、浅表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头面、躯干等皮脂溢出部位,以大小不等淡红色或黄红色斑片,上覆糠秕状鳞屑或油腻性痂屑为临床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瘙痒,为临床常见疾病。古代文献称“白屑风”“面游风”等。中医认为本病总由肺胃内热蕴蒸,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或外感风热之邪日久,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牵头制定本共识,旨在为脂溢性皮炎的中医诊治提供指导意见。
中国痔病诊疗指南()
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我国中医肛肠学会于—年组织的疾病普查结果显示,国内肛肠疾病总的发病率为59.1%。因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了24位国内普外科、肛肠科、中医科等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近期发布的痔诊疗指南和研究数据进行反复讨论,最终形成了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痔诊断与治疗方案,并汇总成本指南,以期为临床医师制定痔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心肺康复
心肺康复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心肺功能是人体生理功能的根基,心肺功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循证医学显示,心肺康复是通过全面、规范的评定,采取药物、运动、营养、教育、教育、心理等综合医疗干预手段进行的一种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其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联合心肺康复制定工作组制定本指南,主要目的是规范临床心肺功能障碍评估及康复治疗方法,以提高康复疗效。
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专家共识()
中医学将骨质疏松症归属为“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是由于肾精不足、骨枯而髓减、骨失滋养导致的全身慢性退行性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慢病之一。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中医药专家委员会通过文献检索和评价,结合医师问卷调查,经专家组讨论、征求中医药专委会委员意见和咨询中医骨伤科界名老专家建议,对《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专家共识()》进行了详实修订,制定了本共识,主要阐述中医药辨证施治及预防原则,供临床医师和科学研究参考使用。
中西医结合康复临床
实践指南·认知障碍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指脑卒中后6个月出现的达到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系列综合征,PSCI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阻碍脑卒中患者的全面康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本指南治疗部分由传统康复、现代康复、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3个部分组成,并阐述了各种方法的具体实践内容和证据等级,从术语和定义、诊断标准、康复评定标准、康复治疗等方面对PSCI进行了规范,具有较好的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及临床适应性,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和治疗师确定最优的干预措施,综合认知相关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防治儿童哮喘专家共识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小儿常见的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日益增高的儿童哮喘患病率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国内外指南为儿童哮喘的西医规范化诊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性建议,但仅限于西医领域。我国的中医药在防治儿童哮喘方面历史悠久,而西医儿科医生往往不能把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合理融合。本指南参照国内外中西医最新指南、共识和研究进展,并结合我国儿童哮喘中西医防治的重要临床实践和经验反复修订完成,对儿科医师合理应用中西医结合知识防治儿童哮喘提供重要的临床决策参考,从而提高儿童哮喘的整体控制水平。
消化系统常见病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
肠易激综合征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虽然肠易激综合征对患者的全身状况和预期寿命无明显影响,但患者常因症状长期反复发作、不能及时确诊和治疗效果不理想而频繁就诊,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并造成了相应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本指南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主要针对基层医师,指南在收集文献、评价证据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共识法形成推荐建议,为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诊疗中的相关诊疗问题提供了简洁的版本,尤其在辨证论治方面,以病-证-症结合的方法编撰,适合临床使用,希望借此提高基层医师对本病的中医药防治水平。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
诊治专家共识()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左旋多巴替代治疗是其最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因该药在PD疾病后期可诱发运动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中、晚期PD的治疗已成为目前的重点与难点。目前西医和中医治疗PD运动并发症各具优势,西医对于运动并发症的治疗优势体现在临床分型及循证证据较为充分明确,但缺乏对疾病整体治疗的理念,而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念正是对西医治疗不足的有效补充,两者结合应用可能更好地治疗PD运动并发症。基于此,PD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写作组秉承“辨识兼顾,防治并举”的诊治理念,综合西医和中医治疗PD运动并发症的各自经验,形成了PD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以期为PD运动并发症的临床综合诊疗提供参考。
脓毒症肺损伤中西医结合诊治
专家共识
脓毒症是机体在重症感染、严重创伤、大手术后等情况下常见的并发症,肺脏是病理变化中易受损害的靶器官之一。脓毒症肺损伤若不及时救治,死亡率很高,世界范围内平均病死率为43%,是当今急危重病医学面临的重大课题。脓毒症发病过程中多器官协同作用的特点,与“整体观念”和“阴平阳谧”的中医理论相契合,充分调动机体的内源性保护系统以及作用靶点的多样性也恰恰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本共识围绕脓毒症肺损伤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干预进行了阐述,为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办法”。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中医药防治COPD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获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为进一步完善诊疗规范,促进中医诊治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指导慢阻肺中医临床诊疗工作,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组织专家小组,制定了本指南。指南内容主要包括前言、引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疾病诊断分期、严重程度评估、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其他治法、预防调护、附录12个部分,规范了慢阻肺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的内容。该指南适用于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呼吸内科医师,旨在提升中医药防治慢阻肺水平。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心绞痛
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可快速恢复冠脉的血流。但PCI操作或CABG本身也可产生冠状动脉和心肌组织损伤,20%到34%的血运重建术后患者主要血管狭窄虽已解决,但西药标准药物治疗下仍反复发作心绞痛,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其原因与血栓形成、冠脉痉挛、支架再狭窄、未处理的血管狭窄、冠脉微血管病变及心理因素等相关。为规范和指导临床医师对冠脉介入术后患者的诊断,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根据国内外中西医结合防治冠脉血运重建术后的研究进展,在文献系统评价及证据分级基础上,汇集专家经验,形成了本指南。
喘息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专家共识
喘息性支气管炎为临床常见病,患者多以婴幼儿为主;该病在各个时间段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春冬季,以咳嗽、发热、喘息为主要临床症状。由于小儿独特的生理特点,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发病原因各不相同,且极易传变,经常造成诊治上的困难,因此也产生了中西医结合疗法规范化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实际临床诊疗中的问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治疗学组为规范喘息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由专家委员会发起并组织国内该领域的部分中西医专家联合制定本共识,以期切实解决喘息性支气管炎诊疗中的临床问题。
艾滋病相关焦虑中西医协同治疗
专家共识
焦虑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心理症状之一,焦虑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负担,更影响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治疗效果。目前西医主要以心理辅导及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多归于“惊悸”“怔忡”“不寐”“健忘”“郁证”等范畴,认为病位在脑,涉及多个脏腑,病情复杂。中医药与抗焦虑药物协同治疗,充分发挥中西药各自的治疗优势,临床疗效显著,为提高中西医协同治疗合理性,规范治疗流程,改善艾滋病焦虑治疗现状,制定本共识。
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诊疗指南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脾瘅”等病症范畴。既往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缺乏临床操作流程,因此迫切需要一份具有临床操作流程的糖尿病中医病证结合诊疗指南。本指南在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的指导下,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中医内分泌重点专科临床一线专家,基于临床证据和专家共识意见制定形成,主要介绍临床采用病证结合原则,诊断和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方法,包括糖尿病病证结合诊断、病证结合治疗和病证结合康复。
中医领域综合指南精粹免费领取方式:1.长按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moson1980.com/zqgxbzl/6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