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致辞
抓住中医药发展最佳窗口期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会长王立基教授表示,总书记河南考察时视察医圣祠,对中医界是巨大的鼓舞,要发展中医,首要任务是守正创新,而中药配方颗粒是中医药的一次创新,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因其服用方便,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在日本、台湾等地已经广泛使用。
王立基教授
中国科学院葛均波院士指出,近几年,中国中医系统介入心脏病学技术蓬勃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防治康复管理体系,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医医疗机构通过了胸痛中心认证,医院共同组建了更加强大的胸痛中心救治网络,有效地保证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医疗安全,大大促进了心血管疾病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
“心脏介入治疗是有效的干预手段。研究表明,通过心理康复和运动康复,可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心脏功能,降低住院和死亡风险,有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党委书记牛恩喜教授强调,国家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路线,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创新开展康复治疗与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等临床项目,是机遇也是挑战。
牛恩喜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国辰教授认为,中医药事业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疗机构诊治心血管疾病的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王国辰教授
大会主席专访
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是第一要务
“医院医院,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是第一要务。”王显院长表示,医院介入技术的推广普及,7年前,中华中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成立,当年即成功举办第一届论坛。
如何开展介入手术?手术后如何防止“二进宫”?中医的优势是什么?如何办出具备中医特色的介入治疗,是分会工作的重点。7年时间,中医院的介入治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基本所医院都建立了导管室,开展了富有中医特色的心血管介入治疗,医院还开展了心脏外科手术,更保证了介入的安全。
中医在很多领域都有其自身特色,如在治疗介入后心理问题、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微循环障碍以及心衰也包括舒张性心衰,甚至便秘、腹泻等肠道问题都有可靠的疗效。中医院牵头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CAMI)研究(中药治疗亚组)结果显示,中药在急性心梗患者中的使用,不仅可减少全因死亡率,还可降低医疗支出,这可能与介入治疗后中医药预防复发的作用有关。
对于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大会主席、医院李宪伦教授深有体会。作为一名西医大夫,他在临床中经常会遇到术后仍胸闷不舒等各种不适症状的患者,西医没有好方法,推荐用中医治疗后大多有效。李宪伦教授指出,虽然我不懂中医的理法方药,但它的疗效让我信服。李宪伦教授现在是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的主任,中西结合、中西并重已经成为科室的特色,吸引着大量的患者就诊,也为他们解除着病痛。
李宪伦教授
推广中医,让中医走出中医圈,让更多的西医接受,王显院长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推广中医辨证论治“简单化”,抓住中药方剂的“主症”,“有是症,用是方”,尽量简化辨证论治的过程,用中药配方颗粒适当取代中药饮片的煎煮过程,让西医用起来更加简化。
随着介入技术在中医领域地推广,中西医在心血管领域的结合必将更加深入,更加紧密,论坛汇聚中西医大家们,讲出自己的经验、方法,通过网络平台,传递到更远的地方,惠及更多的患者。
主旨报告
葛均波:三步走推进泛血管疾病管理
医院葛均波院士介绍,泛血管指人体的血管系统,是动脉、静脉、淋巴管等构成的一个复杂网络。泛血管疾病是一组血管系统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危害心、脑、肾、四肢等重要器官。广泛的泛血管疾病还包括小、微血管、静脉以及肿瘤、糖尿病和免疫。
对于泛血管疾病临床实践,葛均波院士提出一站式、全周期、可持续的模式。第一期是对多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管理;第二期是对大血管和微循环疾病协同管理;第三期是动静脉疾病的综合管理,他主张分三期有序推进泛血管疾病管理。
霍勇:体系化建设是急性心梗区域救治体系的关键医院霍勇教授指出,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和改善预后,要建立急性心梗区域救治体系,体系化建设是其关键。霍勇教授指出,胸痛中心横向是通过多学科整合,纵向是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医疗服务,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高效治疗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目标是围绕胸痛患者的一体化医疗救治区域协同体系。
研究显示,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了%,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了9%。天津从年建立第一家胸痛中心,至00年已实现8家胸痛中心全域覆盖,从年起,全市急性心梗死亡率下降4.85%。
霍勇教授表示,在政府领导下,整合资源,建立心血管病防治体系,是实现健康中国行动目标的实施路径。
马长生:房颤节律控制时代已来首都医科医院马长生教授表示,00年,EAST-AFNET4研究显示,在选择合适的适应证、使用合理的AAD和导管消融的前提下,房颤患者早期节律控制可明确改善预后,以节律控制策略为主导的时代正在到来。
近0年来,房颤治疗一直强调室率控制。不过,这是时代的局限性。人们对房颤早期干预价值的理解和对AAD,尤其是胺碘酮、索他洛尔不良反应的认识不够深入,导管消融的临床应用也才刚刚起步,AFFIRM研究在设计上不可避免地有其时代局限性。
马长生教授强调,对于诊断1年以上的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节律控制优势可能不大,但这类患者随着房颤筛查及早期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将逐年减少;诊断1年以上的阵发性房颤,合理的AAD和导管消融仍有可能改善预后;房颤导致心衰的患者,导管消融可明确改善其预后。
杨杰孚:推动心衰的防控医院杨杰孚教授指出,我国心衰发生率居高不下,成人患病率1.3%,总数约1.5千万,其主要的由高血压和冠心病所导致。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的患者占比较大,老年心衰淀粉样变发生率高,常常误诊或漏诊,且心衰患者再住院率更高。而心衰患者的治疗现状与指南推荐存在较大差距,虽然β受体阻滞剂及RAASi使用率显著增高,但剂量变小,醛固酮受体阻断剂使用率偏高,心衰患者的心率偏高,与β受体阻断剂使用偏低有关。心衰患者非药物治疗的比例偏低,心衰防控仍面临巨大挑战。杨教授表示,要通过心衰中心建设来推动心衰的防控以及分级诊疗。周玉杰:血运重建可以让准备换瓣的冠心病患者受益首都医科医院周玉杰教授表示,合并冠心病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术后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TAVR合并冠心病患者而言,完全的血运重建可以使患者获益;在无法完全血运重建的情况下,重要靶血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进行合理的部分血运重建,也可为患者带来一定获益。而在手术时机的选择方面,TAVR术前或同期行PCI都是安全可行的选择。如果存在复杂病变或慢性肾脏病,建议TAVR前行分次PCI治疗,严重动脉粥样硬化伴血流动力学严重紊乱,应在PCI前行TAVR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应考虑在TAVR的同时进行PCI。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moson1980.com/gxbxszl/8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