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中华放射学杂志》年第4期
临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coronaryarterydisease,CAD)的诊断需求包括解剖诊断,即病变部位和范围、管腔狭窄程度、管壁斑块成分等信息,以及功能诊断,即病变以远有无缺血、心肌灌注有无异常等。解剖和功能诊断的结合,是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选择合理治疗方案的科学依据。多排CT应用于临床对冠心病的解剖诊断已经超过10年,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已经成熟,被认为是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有创诊治前的"看门人"的检查技术,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是有创检查前的首选排查方法。近几年兴起的CT功能成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并有望率先实现解剖加功能的临床应用。
一、心脏冠状动脉CT解剖诊断的临床应用现状
1.CCTA广泛应用于临床:
近几年CT设备成像能力持续提高,时间分辨力的提升确保了基础心率80次/min的患者能够接受检查。CT探测器宽度(排数)增加,采集时间控制在一个或几个心动周期内,心律不齐造成的影响下降,甚至心房颤动的患者在某些机型上也可以常规检查。CCTA的进步还体现在辐射剂量的显著降低。采取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1)前瞻性心电门控缩短采集时间窗,减少整体的曝光时间;同时减少了回顾性心电门控小螺距采集模式的应用;(2)低管电压和管电流、迭代重建(IR)技术等个体化采集技术被广泛应用,体现了操作技师能力的进一步提高[1];(3)高端技术,如大螺距采集、宽体探测器的应用等,甚至可以使辐射剂量低于1mSv。国内在此领域与国外同步,特别是在辐射剂量控制技术方面,做了大量临床实践与研究,并发表专家共识加以规范化推广应用[2]。
笔者年底到年初,随机抽样完成了对全国医院进行CCTA应用现状的调查[3],结果显示有71%的医院拥有64排CT及以上档次的设备,64%的医院每年能够完成例以上CCTA检查,医院每年完成例,平均年增长25%~30%。这充分说明了在我国心脏冠状动脉CT技术日益获得普及,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CCTA在冠心病的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一项新技术,CCTA经过了10年的临床验证,获得了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年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的PROMISE研究引起业界极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moson1980.com/gxbzlfa/7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