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证明,对心梗患者的救治而言,早期疏通血管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所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亚太心脏协会主席霍勇表示,从发病开始算,理想的时间是分钟内。因为人体一旦出现心梗,患者每分每秒都有成千上万的心肌细胞死亡,早一秒开通,就多一份希望。
从心梗发生到开通血管,如果在分钟内,绝大部分心肌可以恢复。但如果超过3个小时,可能就有50%的心肌坏死;超过6个小时,可能就有80%的心肌坏死,所以分钟为心梗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
不过最让专家担忧的是,由于患者发医院、家属犹豫不决、院前急救体系有待完善、基层抢救水平有限等原因,我国大部分心梗患者的治疗都存在着不同时间的延误。这其中,以患者就诊超时占的比例最高。
霍勇说,目前全国每年有近70万例心梗发生,但仅3.5万获得了及时规范救治,也就是说,95%的心梗患者没有得到有效救治。调查发现,约50%的心梗患者,发病1小时内在院外猝死,主要死因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心梗急救的正确方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葛均波认为,导致就诊超时的一部分原因是患者自己就诊意识不高。“不少患者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总喜欢扛着、熬着,认为忍忍就过去了,等实在扛不住了,医院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葛均波强调,患者自己是“生死营救接力赛”的第一棒,一定要重视。
霍勇表示,概括来说,心梗的抢救需要闯过三道关,一是患者自己,二是急救运送,医院救治,其中患者这关尤为关键,直接决定抢救成功与否。
第一,及时辨别心梗。葛均波指出,心梗的典型症状是胸骨正中间或中间偏左的地方出现心绞痛,有濒死、压迫感,可持续5~15分钟或以上,还有人会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一般来说,胸痛持续20分钟还不缓解要高度怀疑心梗,超过5分钟就要警惕了。另外,有时心梗还会出现不典型症状,表现为胃疼、牙疼、嗓子疼,十分容易被忽视。出现上述症状时,患者本人及家属要格外警惕,最好马上送医,决不能硬着头皮忍耐。
第二,马上拨打急救电话。葛均波指出,1/4的患者不会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而是给自己的家人打电话,等家人赶来后才打,从而延误抢救时机。北京市急救中心副主任刘红梅告诉记者,统计发现,心梗患者中医院,认为这样更快捷,只有不到26%的人通医院。但实际上,自己送医有很多弊端。首先,随意搬动患者或患者自行走动,会提高院外死亡率,相反如果打急救电话,医生会在来的路上指导患者先行自救,运送病人的过程中还可进行早期诊治;其次,医院的情况,医院可能没有救治心梗的能力,即使有能力,院方也可能因没做好人员、设备和床位的准备,从而延误救治。打急救医院能迅速启动有针对性的急救绿色通道,抢得救命时间。
第三,平静地等待救援。葛均波表示,如果病人有冠心病病史,怀疑心梗时,可服用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药物,但如果没病史或不清楚病人的情况,最好不要随便给病人服药。最好让病人平躺,保持安静,不要受刺激。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吸氧,实在没有氧气,就把窗户打开,让病人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发生心梗后,最坏的一种情况是室颤,可能导致猝死。此时,最好保持病人呼吸道畅通,并做胸部按压和人工呼吸,防止脑缺氧,以免大脑细胞迅速死亡。
第四,配合医生的工作。葛均波指出,病人如确诊心梗就应马上进行手术,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病人家属往往不太配合,医生非常着急,家属却迟迟不在手术协议上签字。这和当下的医患关系有关,很多病人家属缺乏对医生基本的信任,一听手术或做支架,就马上怀疑医生是为了多赚钱、多卖药。还有的家庭,要把七大姑八大姨都叫过来一起商量,说好每家出多少钱后才做手术,导致宝贵的抢救时机白白被浪费。因此,为了病人的安危,家属一定要信任医生,并配合医生工作,尽快签字,尽快手术。
急救意识必须有时间延误不应成为抢救生命的“死结”,心梗的救治也需要多方努力。多位专家共同呼吁,心梗救助不只是医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需要大众、医院、政府、媒体四方联动。霍勇表示,首先要对公众加强心梗宣传。比如说我国患者的就诊时间普遍需要5个小时左右,而欧美等国家仅需要一、医院。大众需要具备“医院,救心梗通血管”的健康意识。
调查发现,尽管目前有了非常好的设施,医院也只有30%能够得到有效的早期治疗,医院还是急救体系都稍显不足。葛均波表示,心梗救助需要有关部门给予更多的支持,建立更加有效的急救体系,将心梗的医疗资源配置放在国家急救体系更重要的位置,医院也要更加规范救治流程。最后,媒体要向大众传播心梗的救治要领,让大家牢记12个字“有胸痛,上医院;救心梗,通血管”。
葛均波说,“普及患者急救知识尤为重要,因为心梗急救的第一道关把握在患者自己手里,而这也是最关键的一关,一旦出现胸痛等心梗症状,应立刻停止任何活动,拨打急救电话,切忌不可拖延。”
心肌梗死年轻化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已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心血管疾病大多数不是先天性的,而是生活方式不健康造成的,被称为生活方式病,比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吸烟喝酒、作息不规律等都会给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带来可乘之机。”葛均波说,“更让人痛心的是,心梗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有的患者没有糖尿病,没有家族史,却在二十几岁时就患上急性心梗,究其原因,是因爱吸烟等不良嗜好引起的,可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才是预防心梗的关键。”
装支架,并非万事大吉谈及心梗的治疗,目前心脏支架介入术是最有效的救治手段,它可使濒临阻塞的生命通道再次流动起生命的血液,给众多急性心梗患者带来“新生”。但不少患者做了心脏支架介入治疗,身体状态“稳定”了,就常常出现擅自停药、恢复不健康生活方式等现象。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葛均波指出,“放入支架只能表明这条血管的堵塞和狭窄问题解决了,但别的血管也可能发生堵塞和狭窄。另外,即使放入了支架,也可能再次发生狭窄,普通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率在6个月时为30%左右,现在临床常用的药物洗脱支架的再狭窄率在9个月到一年也要有5%左右。如果病变较长、血管较小或者糖尿病病人放入了多个支架,发生再狭窄的几率还会增加。
再者,手术后必须注意支架维护,要长期吃抗血小板药,还要控制好血糖、血压,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否则还是容易形成血栓。”葛均波说,临床上常会遇到一些“回炉”患者,由于术后擅自停药,再次出现血栓,导致更严重的心肌梗死。
网传自救法不靠谱??一篇题为《心肌梗塞10秒自救法》的文章,在微博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moson1980.com/gxbzlff/7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