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量饮酒,有益健康」。
圣诞节到了,为了气氛更加浓郁,大家总会在餐桌上喝一些酒助兴,但是和臭名昭著的香烟不一样,同为1类致癌物的酒,总是以「健康保护者」的形象存在。
比如被大家熟知的红酒(葡萄酒),我们听到的说法一直都是:
-红酒中富含白藜芦醇、花青素等活性成分,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癌的功效;
-每天喝一点红酒还对心脏有好处,能软化血管,预防冠心病。
而在医学专业机构那里,却从未把红酒作为正面形象向公众推荐。
近日,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SocietyofClinicalOncology,ASCO)明确指出:酒精是重要的致癌因素。
咦,说好的「适量饮酒,有益健康」呢?
每18个癌症,就有一个是「喝」出来的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酒精(饮料)列为1类致癌物。根据数据统计,全世界5.5%的癌症发生和5.8%的癌症死亡是酒精引起的。我们换个更直观的说法就是,每18个癌症里,就有1个是喝酒喝出来的。
饮酒和常见的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食管癌、胃癌和胰腺癌等都有直接关系。当然,和酒关系最密切的癌症类型,来自喝酒会直接接触的组织——如口腔癌,喉癌,食管癌等。
此外,女性尤其不应该喝酒,因为酒精给女性带来的风险看起来比男性更大,数据显示,在美国有16.4%的女性乳腺癌与饮酒有关。
少喝点酒,同样会危害健康
少量喝酒,尤其是喝点红酒对心脏(身体)有好处。这个说法流传确实很广,但其实不靠谱。之所以说它不靠谱,有两方面原因:
1.研究自相矛盾
早期确实有些报道说少量喝红酒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甚至是死亡率。但是,最近更大规模的试验并没有证实这个结论,反而有证据显示,完全不喝酒的人,比少量喝酒的人得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概率更低。正因如此,权威机构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给出了明确的警示——不建议任何人以「降低冠心病风险」为理由而开始饮酒。
2.想「喝」出传说中的好处?基本不可能
很多说葡萄酒有好处的理论,集中在白藜芦醇、花青素、单宁等抗氧化剂上,但其实简单查查资料,算一下就知道,这些物质在葡萄酒里含量低得可怜,如果想喝到产生神奇效果的剂量,可能早就把自己撑死了。
还有研究显示,所谓的「健康红酒」(葡萄酒)致癌风险和别的酒没有任何区别。同样是今年一项对超过万名女性的数据分析发现,即使每天只喝一小杯酒的「适量饮酒」,女性患乳腺癌的概率也会显著增加。除了红酒,喝其他酒的健康风险也一样存在,原因很简单,因为再好的酒,最重要的成分始终都是——酒精。
适量饮酒,是有前提的
适量饮酒这个概念,相对权威且著名的出处就是版的美国膳食指南,上面的原话直接翻译过来是成年人适量饮酒。但指南并不是一句话总结就完事,在这之后,还有页的报告进行详细阐述。欧美人对饮酒太过习以为常,酗酒甚至有酒瘾的人也不在少数,出于酒是饮食中非常特殊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些社交活动的必须品。官方才给出「成人适量饮酒」的建议。
如果出于防癌或防病的角度,适量饮酒绝对不是好的建议,更有效更简单的方法永远是——不喝酒。
酒对中国人的危害,比欧美人更大
更确切地说,是中国人喝酒,更容易致癌。事实上酒本身不会引起基因突变,不会直接致癌,真正危险的是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乙醛。
酒精(乙醇)进入体内后,由乙醇脱氢酶代谢为乙醛,然后再由乙醛脱氢酶代谢为乙酸排出体外。乙酸可以理解为「醋」,没啥毒副作用;乙醇就是酒精,是喝酒「爽」的来源,导致错觉喝醉是因为它,酒驾醉驾查的也是它。但是,中间代谢产物乙醛,是明确的致癌物。正因如此,世界卫生组织才把含酒精的饮料和乙醛同时列为证据最确凿的I类致癌物。
那为什么说中国人喝酒更容易致癌呢?因为中国人有酒精代谢基因的缺陷。只要在国外生活过的人都会发现,喝酒后外国人并不像中国人一样容易脸红。喝酒上脸这件事儿其实是中国(东亚人)特色。
喝酒脸红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多携带有突变的乙醛脱氢酶基因,导致人体无法有效降解乙醛。乙醛在体内积累后能导致血管舒张,看起来就是脸红筋涨,形成「喝酒上脸」的现象。
一些对东亚人群的研究发现,乙醛脱氢酶基因缺陷的人喝酒后,患癌概率会大于没有缺陷的人。也就是说,在喝酒致癌这件事上,中国人从一出生就吃亏了,就算适量饮酒也吃亏。如果你容易喝酒脸红,说明致癌风险更高,请千万要少喝酒,毕竟基因(先天)不给力啊!
——本文部分摘自丁香医生
我心甘情愿坐在井里,安静地仰望天空,深邃地看见云、雨、星,还有尘埃,除此以外世界繁花似锦、美不胜收,于是有了坐井观天。如果您也喜欢,请白癜风的初期症状表现北京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moson1980.com/gxbzyzl/1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