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阶,男,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医院原院长,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医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防治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等课题10余项,制定团体标准6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及其他省部级奖励14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SCI收录篇,总被引用频次次,主编医学著作13部。
王阶教授以中医经典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开展了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的客观化研究,建立了血瘀证定量诊断标准,开拓了中医证候定量化和客观化的研究方向,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了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与此同时,构建了冠心病证治体系,形成了冠心病病证结合诊疗规范,提高了临床疗效。
一、传承精华,促进中西医结合
王阶教授坚持传承经典,学贯中西医精髓。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早年跟随湖北中医学院伤寒大家李培生教授学习经方,后师从陈可冀院士攻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积累了深厚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及慢性疑难疾病经验,尤其擅用经方治疗房颤、心肌病、心衰等。临证时强调抓主证以执简驭繁,善用麝香芳香温通治疗主动脉夹层,瓜蒌薤白宣痹通阳治疗PCI术后胸痛,附子回阳救逆治疗重症心衰,苓桂剂温阳化饮治疗心肌病心脏扩大,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持续性房颤,炙甘草汤调补阴阳治疗心肌炎后遗症,补肾法治疗高血压等,提高了中医药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独创的医学新兴学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多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促进中西结合发展的政协提案,倡导加强学科建设,促进中西医结合提高临床疗效。主张深入发掘中医学宝库,不断整理、研究出更多更好地防治常见病、难治病和危重病的理、法、方、药及传统疗法,使之融入现代医学防治体系。与此同时,要应用现代科学的高新技术和方法,使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临床和应用研究不断深入,使中西医结合基础的相关标准更加规范。通过提升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形成临床确实有效的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学科。此外,倡导将中西医结合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西医结合,建立中西医互补的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中西医,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
二、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的客观化研究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师从陈可冀院士,从事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首次采用计算机多因素分析和判别分析的方法研究血瘀证,从临床症状、体征和客观指标等方面,利用计算和统计分析来研究血瘀证的内涵,制定了《血瘀证诊断标准》。后来,相继开展了冠心病血瘀证逐步回归分析、瘀血腹诊的临床研究等。开拓了中医证候定量化和客观化的研究方向,实现了从传统“经验”向客观“数据”的历史性转变,为中医学的标准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方法学借鉴。此外,在客观标准的活血化瘀研究之下,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特色,将益气活血、理气活血、养血活血、温阳活血、养阴活血和化痰活血等中医治法纳入研究,丰富了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理论。
目前正在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角度,研究冠心病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开展了冠心病血瘀证的生物标志物研究,通过二代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筛选并验证了冠心病血瘀证的差异基因,并因此构建了冠心病血瘀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以及冠心病血瘀证DNA甲基化-miRNA-mRNA调控机制,探究了冠心病血瘀证的分子机制,为中医证候的客观化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分子靶标。相关研究已发表多篇论文,其研究方法被神经学与生物行为评论杂志所引用,被推广到神经系统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筛选当中。在活血化瘀方面,开展了三七总皂苷干预冠心病血瘀证的分子机制研究,从microRNA、DNA甲基化以及lncRNA-miRNA-mRNA网络等方面,阐述活血化瘀药物对冠心病血瘀证的作用机制。
三、病证结合,建立冠心病诊疗规范
在历时20余年的研究里,以“病证结合”为切入点,先后制定了4项团体标准和2项诊疗指南。其中,《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诊断标准》和《冠心病心绞痛主要证型的辨证诊断标准》以“证候要素诊断”和“证候要素演变规律”为关键技术突破口,创立了以证候要素为基础的冠心病病证结合辨证新体系,具有简明、实用、可推广特点,有别于既往的辨证体系。此外,《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疗效评价标准》和《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标准》建立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标准,形成系统完整的疗效评价研究方法,为全面客观评价中医疗效提供了示范。
《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诊疗指南》运用生存分析和连续重复测量方法,揭示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及中药干预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介入前后不同阶段的证候推荐方剂。该《指南》提高了介入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并被纳入西医《心脏病学实践》,作为心血管医师的必备教材,广泛运用于临床。《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形成了冠心病病证结合诊疗规范,临床中使用该指南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平均住院时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项目成果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发布,被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推广应用到北京、天津、河南、吉林、云南、江西等全国7家医院。
(转自中医科学院小喇叭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moson1980.com/gxbzyzl/6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