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饥饿”,你一定以为这是减肥课堂
事实上,“饿其体肤”
这只是“饥饿”疗法的初级版本
小编见过最牛的“饥饿”训练就是
医院心脏康复科对冠心病病人进行的
生理性缺血性训练。
得了冠心病,还能跑步、运动?
答案当然是YES!
(图片源网络)
随着心脏康复医学的蓬勃发展,人们已经广泛认识到规律的体力活动和运动训练对冠心病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其益处也得到了众多研究的充分证实。包括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改善心血管和呼吸功能,降低心血管死亡率,以及减轻焦虑和抑郁等。
中国医师协会心脏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医院心脏康复科主任范志清明确指出,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适度运动诱发的反复短暂心肌缺血,不但可提高心肌对缺血的耐受度,还可促进心脏新血管(医学称“侧枝循环”)的生成,从而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
范志清主任及其团队,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和深入总结,得出结论:生理性缺血训练是冠心病血运重建后伴残余心肌缺血、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极具潜力的康复训练措施之一。日前,这一观点在《中国医师报》发表。
为什么会被称为心血管的饥饿训练?
范志清主任介绍,传统冠心病运动治疗策略大多倾向于抑制或避免心肌缺血发作。但近年来一些研究证实,长期运动训练不仅可以产生外周效应,降低氧耗,运动诱发的反复短暂心肌缺血也可以产生中心效应,即缺血阈值提高和侧枝循环的生成。这是缺血心肌的重要自我保护机制。
打个比方,如同您平常需要吃两碗饭才能吃饱,经过生理性缺血训练,使身体逐渐适应吃一碗饭就感觉不饿了。即使迫不得已饿上几天,也会比其他人更能耐受饥饿。
经过生理性缺血训练的心肌不但能够缩小心肌梗死的面积,而且可以改善心肌收缩力,保护冠状动脉内皮和心肌细胞,降低再灌注导致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是一种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
一种简单、实用、有效、经济、无害的新疗法、新技术——远端缺血预适应能有效的预防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
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是指对肢体某部位施加压力,造成缺血处理后,对远隔器官(如心脑等)在随后发生的严重缺血事件中有保护作用。国内外经过近30年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业已证实,不失为一种临床治疗的新方法、新技术,所以,年6月《柳叶刀》载文《远端缺血预适应转向临床应用》,倡议临床医生推广使用。临床经验表明,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不仅对急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有良好效果,而且对一些慢性病的脏器(肝、肾、消化道、肺等)功能有改善作用,展示出广阔的治疗前景。
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操作简易、无害、价格低廉,但其机理复杂、奥妙、迷人。RIPC通过反复、短暂、局部的肢体缺血再灌注,释放出有益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回流全身,从而诱导细胞内激酶级联反应,激活人体第三支神经内分泌APUD系统,进而活化细胞功能,同时引起抗炎症、基因表达和生理功能的改变,调动起体内强大的免疫保护机制,极大地挖掘人体潜能。
目前,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还未引起人们和有关医务工作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moson1980.com/gxbzyzl/7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