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阶治疗势在必行
纳入7项RCT研究例ACS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显著增加出血风险61%(p=0.)。在行PCI治疗的ACS患者中,替格瑞洛增加小出血的风险43%,大出血的风险36%。Meta分析结果显示,25%替格瑞洛的服用依从性差,常常与其引起的出血和呼吸困难相关。另外,因为经济原因导致的替格瑞洛依从性差也不容忽视。4步降阶策略
一、将替格瑞洛改为氯吡格雷TOPIC研究入组例接受PCI的ACS患者,经过服用阿司匹林+一种新型的P2Y12受体拮抗剂1个月后被随机分配至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换药组)和阿司匹林+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组(未换药组),结果发现主要终点事件和BARC≥2级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在换药组更低。二、缩短DAPT时间TRITONTIMI38研究比较了普拉格雷与氯吡格雷的单药治疗效果。共入选例拟行PCI的中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分别接受普拉格雷(负荷量60mg,维持量10mg/d)或氯吡格雷(负荷量mg,维持量75mg/d)治疗,直至PCI术后15个月;结果发现两组间主要终点事件差异主要在一个月内发生,后期主要表现为出血风险增加。PLATO研究共纳入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其中例接受替格瑞洛(mg负荷剂量,继以90mg,2次/d维持)治疗,例接受氯吡格雷(~mg负荷剂量,继以75mg/d维持),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也发现氯吡格雷组的主要终点之间差异主要在两个月附近发生。另有几项荟萃分析也认为ACS患者PCI后的第一个月是血栓发生的易损期,一个月之后是出血事件为主;在ACS患者中,3个月的DAPT治疗,而不是6个月,与MI、ST增加相关。三、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纳入例患者的SMART-CHOICE研究显示,心脏病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双抗治疗(阿司匹林+P2Y12抑制剂)3个月后仅用P2Y12抑制剂的策略在预防12个月缺血性事件上,效果不劣于12个月的标准双抗治疗策略,而出血风险降低。TWILIGHT研究指出,PCI术后高危患者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3个月后,采用替格瑞洛单抗(SAPT)治疗12个月较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可显著降低临床相关出血风险,且不增加缺血风险。GLOBALLEADERS研究纳入例PCI患者,随机接受每天75~mg的阿司匹林联合每天2次,每次90mg的替格瑞洛,用药1个月,随后替格瑞洛维持治疗23个月;或者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接受每天75~mg的阿司匹林联合75mg的氯吡格雷,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联合每天2次,每次90mg替格瑞洛,治疗持续12个月,随后阿司匹林维持治疗12个月。结果发现,两组间主要终点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在研究例复杂PCI患者中观察到,一个月双抗后改为替格瑞洛单抗可提供临床净获益。亚洲的相关实验也提供了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证据。STOPDAPT-2研究评估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1个月+氯吡格雷单药与标准12个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结果显示,一个月的DAPT治疗较12个月的DAPT治疗,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下降。四、减少P2Y12的剂量PEGASUS-TIMI54研究针对已患有心肌梗死1~3年的患者进行延长期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将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替格瑞洛90mgbid、60mgbid或安慰剂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结果证实,替格瑞洛60mg延长双抗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心梗和卒中的复合终点发生率,且不增加致死性出血或颅内出血风险。替格瑞洛在亚洲患者中的研究发现,替格瑞洛45mgbid口服与氯吡格雷75mgqd口服相比,血小板抑制率仍然显著升高。来自中国人的研究发现,半剂量替格瑞洛的血小板抑制作用和标准剂量的氯吡格雷相似。4步制定治疗方案
一、及时识别高出血风险人群年发表于欧洲心脏病杂志的共识指出:年龄≥75岁,合并肾病、肝病、恶性肿瘤等合并症,贫血、血小板数量下降,出血性卒中,有出血病史,口服抗凝药,口服NSAIDs和近期手术,都是患者出血的高危因素。二、出血评分指导抗血小板策略PRECISE-DAPT评分是专门用来指导评判双联抗血小板周期的评分系统。根据评分,选择对患者进行长期或短期的抗血小板治疗。三、血小板功能检测由于中国人对氯吡格雷的代谢差异性大,根据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指导氯吡格雷的运用或抗血小板方案的更换,能够使抗血小板治疗更加精准,从而降低血栓或出血风险。然而,ARCTIC研究结果证实,冠脉支架术后患者根据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指导药物选择并不能改善临床结局;ANTARCTIC研究同样证实,老年ACS患者根据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指导药物治疗,也不能改善临床预后;RESPOND研究证实,血小板反应性对治疗效果没有影响。因此基于血小板功能检测指导药物选择并不能改善临床结局及安全性,指南不推荐常规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和基因检测。四、基因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在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变化中只占5.2%,对于治疗后高残留血小板聚集,检测敏感性仅45.1%,特异性75%。血小板反应多样性与临床结局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目前的研究仍有很大局限性。基因检测曾一度被认为可以指导临床抗血小板治疗,尤其是CYP2C19基因多态性。美国FDA.1~.3多次就氯吡格雷的个体差异发出警告,氯吡格雷代谢不良的ACS或行PCI患者较CYP2C功能正常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可应用基因检测来判断CYP2C基因型,有助于指导治疗决策,CYP2C19代谢不良者可考虑换用其它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小结
1.降阶治疗势在必行;
2.选用弱效ADP受体拮抗剂和缩短DAPT时程都是降阶治疗的有效手段;
3.替格瑞洛优化剂量方案将提供有效且经济的降阶治疗方案;
4.血小板功能检测和基因筛查可能在抗血小板精准降阶治疗中发挥作用。
实战演练:ESC/EACTS更新了「冠心病患者双抗治疗指南」,推荐使用PRECISE-DAPT和DAPT评分系统帮助决策双联抗血小板的时间。对于PRECISE-DAPT评分,你知道临床该如何应用吗?快快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吧~
本文整理自哈尔滨医院李悦教授会上发言责编:丽雅
投稿:wangliya1
dxy.cn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moson1980.com/gxbzlff/6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