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6月6日,OCT创新俱乐部亚太卓越培训中心在哈尔滨医院成立。会议期间由候静波教授担任主持,意大利Bergamo医院心血管学部主任,欧洲腔内影像专家共识主席GiulioGuagliumi教授和哈尔滨医院于波教授进行高峰对话。
Q
医学网:Prof.Guagliumi教授,请您谈谈此行来到中国参加OCT创新俱乐部亚太卓越培训中心成立大会有哪些感受和意义?
Prof.Guagliumi:通过这次OCT创新俱乐部亚太卓越培训,我们和来自亚太地区很多国家的介入医生有了很多合作和美妙的互动,来自不同国家的医生们都很有趣,我们相互交流、讨论病人的问题。关于如何使用腔内影像学来获得更好的患者预后,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积极有意义的研究,在微观层面上,我们利用腔内影像学技术与冠脉造影技术融合,使用更小、更快、更精确的技术处理腔内图像,其带来的冠状动脉内影像学图像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我认为这对于在亚太地区建立一个非常高水平的腔内影像学研究项目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我们想要务实些,而不是只做一次演讲。我们希望有一个临床病例或在体的案例,或令临床医生棘手的病例,通过这些病例我们可以讨论如何在复杂介入中逐步地使用这种策略。
Q
医学网:于院长您好!OCT创新俱乐部亚太卓越培训中心在哈尔滨成立,请您谈谈哈尔滨医院具有哪些技术优势可以承担此次亚太培训?该项目有哪些意义?
于波教授:哈尔滨医院从年开始在中国率先应用OCT指导冠心病介入诊疗。刚开始确实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通过坚持与努力,确实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截止到目前单中心完成OCT病例约余例,我中心有世界上是最大的OCT数据库,同时我们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共发表相关文章篇,影响因子15分SCI文章9篇,单篇最高引用次数次包括Circulation,JACC,EHJ等心血管顶级杂志,填补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空白,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同行的广泛 目前OCT技术在国际上还未普及,例如东南亚地区开展不好。如何能将我们的经验和理念进行普及和推广?经过精心的筹备和策划,我们决定在哈尔滨医院成立OCT创新俱乐部亚太卓越培训中心。GiulioGuagliumi教授亲临现场指导,我认为他是当今世界上最规范、最严格的培训教师,对于培训学员有很大的帮助。培训班共计三天,现场学习气氛很浓厚,互动提问积极,达到了我们预期的培训效果。这次学员有来自日本、泰国、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他们的介入水平很高,来到我中心,看到了软、硬件均居国际一流水平,很受震撼。通过培训开展交流,我们交换了彼此经验,同时增添了友谊,为未来更深一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Q
医学网:本次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主要面向哪些医生对象?
于波教授:本次培训班主要面向有一定的介入基础,同时开展过OCT,对OCT有一定的领悟和感觉,想要在这方面继续发展。希望通过此次培训能够真正达到标准化,更重要的是水平提高。能够真正做到在OCT指导之下,优化治疗策略,提高患者安全,达到精准冠心病介入治疗。
Q
医学网:由您发起撰写的《首部腔内影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在EuropeanHeartJournal在线发布。作为共识的发起人请您谈谈撰写此共识的初衷?共识具有哪些特点?
Prof.Guagliumi:关于这种共识,大约一年前开始的时候,我们把重点放在了世界各地在腔内影像技术获得图像及其使用方面的巨大的变化上。日本这样的国家,腔内影像学的使用率大概在85%。欧洲的国家,5%的病例使用腔内影像学,在美国有12%的病例,加上现在正在进行治疗的病例腔内影像学的使用率可能更高的。医院里,介入医生关于腔内影像学的操作可能不同。因此,我们发布一个关于腔内影像学合理的共识,特别是对OCT应用指征说明。今天我们再进行支架植入手术,为了患者临床预后更好,则更需要造影结合腔内影像学技术优化手术过程。我们需要冠脉造影加上腔内影像学技术可以使其获得更好的预后。因此,这个想法吸引了世界上最好的专家的浓厚兴趣,其中包括美国专家、欧洲专家、日本专家和中国专家。我们把于波教授团队和CRF创始人之一的GaryMintz教授团队加入到我们的共识撰写组中,因为他们在临床上使用腔内影像学历史悠久、病例很多,我们试图达成共识,在目前所有临床试验结果基础上阐明腔内影像学技术指导和优化PCI的证据,并统一临床。共识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统一地使用腔内影像学处理病变,特别是当它指导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复杂病变的治疗(尤其是患者以左主干病变、长病变和分叉病变三种情况)。
我认为新的共识很简单,它试图提出这个建议:用一组简单的数字清楚地说明了如何使用和何时使用。但我们不能先透露这个建议的具体内容,因为部分内容正在其他研究中心用于定义指导医疗程序。在腔内影像学更好的发展后,介入医生中就会有了这个领域专家组的专家,他们将更好的推动腔内影像学指导冠脉造影更清晰准确的处理病变,我想这是最重要的意义和不同。
Q
医学网:获悉EuroPCR期间,由欧洲心血管介入学会(EAPCI)组织撰写的首部腔内影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在EuropeanHeartJournal在线发布。这是中国首次参加由全球16个国家参与的腔内影像共识编写,中国只有贵中心参与共识编写工作。那么,作为唯一参与中心能否请您谈谈此次参与的重要意义?
于波教授:EuroPCR期间,我中心贾海波教授和我参与撰写的首部腔内影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与既往发表的IVUS和OCT专家共识最大的不同是:该共识有非常强的临床指导意义,更注重临床实践操作性和指导性。这部共识文件总结了由EAPCI组织的专家组关于腔内影像应用的共识观点。共识共包括两部分,此为第一部分。本共识评估了现有血管内影像的临床应用指征的证据,并基于现阶段最佳实践,为冠状动脉介入医生提供了关于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临床应用指征、各自的优势和潜在局限性的指南。
哈医大二院作为中国唯一中心入选,源于我们有全世界最大的OCT数据库,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在顶级杂志有文章发表,这些欧洲同行也可以看到。结合我中心的经验在共识拟定过程中给予了很多建议,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包括最近五年内经同行审议后引起巨大反响的文献、已出现的随机临床试验级别的证据、meta分析、注册研究)并由此完成了各部分的初稿。最终共识的完成,经过多次直接或电话会议以及两次由所有专家组成员共同完成修订。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将共识翻译成中文,在中国顶级心血管杂志上发表,让更多的中国医师能够去应用和学习。
Q
医学网:随着冠脉介入治疗不断发展与创新,优化手术方案的理念越来越被认可,腔内影像学具有重要作用。您是介入心脏病学尤其是腔内影像学的领军专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巨大影响力。请您谈谈腔内影像学学科进展?有哪些重要性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Prof.Guagliumi:第一点是我们(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使用的光是一个非常细小的光纤探头带来的光,在血管中央以超高速旋转运动。目前临床上使用的OCT轴向分辨率为10μm,这意味着OCT所呈现的冠状动脉内的图像非常清晰,它可以辅助你看清楚以前没有观察到的所有细节。第二点是近些年的发展使得OCT成像速度大大提升,现在当我们用OCT导管扫描某一个血管时,我们大约仅需要两秒钟就可以获得所有的信息。第三点是当你在两秒钟内完成这个回拉导管成像时,就已经自动显示了后续操作所需要的评估指标,所以它非常快速且精确反馈血管内的情况,可以顺利完成数据的测量,而不仅仅是在视觉上呈现。
非常感谢大家!我很高兴也希望这个新的项目取得巨大的成功,我期待未来与你们之间更密切得到合作!
Q
医学网:您认为腔内影像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于波教授:腔内影像学是造影非常重要的弥补。举个简单例子,近视眼度也可以走路,多数时间不会撞到墙上,但撞到墙上、撞到门的机率、走到沟里的机率会多一些,如果戴上眼镜后机率会明显减少。OCT高分辨率的显著优势,并结合目前OCT技术的不断改进,尤其是结合3D、FFR的使用,使得医生犹如戴上了显微镜进行更精细化的操作,帮助医生认识病变的特征,有助于临床判断,对于支架置入成功与否,置入之后优化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随着腔内影像学的发展,OCT从结构、分辨率、光谱分析、化学分析上能更精确看到病变的变化和特点,从而达到更精准的介入诊疗。在腔内影像学技术指导下优化和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专家简介
Prof.Guagliumi教授现任意大利Bergamo医院心血管学部主任,欧洲心血管学会成员,意大利心血管学会成员,SCAI学会成员。介入心脏病学尤其是腔内影像学的领军专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巨大影响力。现为《NatureCardiovascularMedicine》、《Circulation》、《JAmCollCardiology》等10余部心血管杂志审稿人。
作为主要研究者领导或参与全球多中心、单中心临床研究。同时作为冠脉影像学奠基人参与制定多部介入影像指南。累计发表SCI文章余篇。影响因子达,。年牵头全球首部腔内影像学专家共识发表于欧洲心脏病学杂志。
于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FACC)。现任哈医院院长兼心内科主任,哈医大二院内科学教研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基层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肿瘤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会长;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区域认证办公室主任;国家介入治疗培训中心委员;心肌缺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临床新药(心血管)实验中心主任,黑龙江省心血管学会主任委员。同时担任CirculationJournal日本循环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JACCcardiovascularintervention(中文版)副主编;CardiovascularInnovationsandApplications,CoronaryArteryDisease,ChineseMedicalJournal,《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等十余部专业期刊杂志编委。
荣获中国医师奖,医院杰出中青年人才奖。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十三五”国家重大慢病重点专项项目一项,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重大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获教育部二等奖1项,省级奖7项;发明专利7项。
发表文章篇,其中SCI收录篇,累计影响因子.,发表大于10分文章9篇,其中最高影响因子20.。主编专著1部,牵头及参与行业内指南、共识制定10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级奖7项;发明专利7项。
推荐阅读
于波:药物球囊在支架再狭窄中的应用
于波:冠脉腔内影像学检查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moson1980.com/gxbzyzl/7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