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始,三伏近,冬病夏治正当时
节气小百科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进入小暑时节,空气中便不再有凉意,风中带着热浪,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小暑之后,逐渐进入三伏。按照传统中医理论,三伏天是冬病夏治最好的时候。为什么要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指机体在冬季好发、感寒即发、复发或加重的疾病,利用阳气充沛的夏季得以调治补养,使阳气固护阴精,藏之勿泄,以助化生,从而使冬季特发的疾病达到缓解发作的一种治法。冬病夏治是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体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提出了四时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机能的影响,阐述人体气血运行规律与节气的联系,证实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及疾病治疗原则,总结了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
心血管病患者如何冬病夏治?夏季五行属火,与心相通,故有“小暑养生先养心”之说,暑热来临,人容易烦躁不安,出现疲劳、胸闷、睡眠不好、头痛、心悸等症状。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更需要注意调护。三伏贴是冬病夏治最常用的方法,将经络与中药学相结合,将中药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目前三伏贴已开展应用于冠心病、心衰、高血压等相关疾病的防治。
冠心病篇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胸痹心痛”范畴,证属于“本虚标实”,以“胸中阳气不足”为本,“气滞、血瘀、痰浊、寒凝、”为标。治疗上常以温阳散寒、行气活血化痰为法。根据冠心病阳虚为本的病理特点,利用"冬病夏治"的机理,在夏季阳气最旺的三伏天,采用穴位贴敷作用于相关穴位激发人体阳气,改善冠心病患者阳虚体质,配合规范的西医治疗,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治疗有更佳的效果。
通过前几年我科冠心病病人三伏贴治疗的疗效观察,三伏贴对预防冠心病患者冬季心绞痛发作、改善冬季临床症状有很好疗效,能减少冠心病患者冬季再住院事件,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心衰病篇
慢性心衰在中医属“喘证”、“水肿”病范畴,病位在心,临床上以“心肾阳虚证”多见。慢性心衰心肾阳虚证以心肾阳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整个发展过程与心肾的关系密切相关。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曰:“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证实心肾的密切关系,即所谓的“心肾相交”。根据病机确定治则治法,以补益心肾阳气为治本,以活血利水为治标,以治本为主,标本同治。
选取敷贴穴位分别是心俞、膻中、内关,分别属于心及心包的背俞穴、募穴、经络穴,通过“三位一体”配合治疗心力衰竭;利用“春夏养阳”的特点,补益心肾阳气为治本,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及预后。
高血压病篇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血压升高往往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关系密切。因此对高血压的干预,越早越好。中医治疗高血压的非药物方法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种:比如:1.导引法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2.外治法:如对穴位的认识与应用、灸法、点穴法等。
我科在常年的中西结合诊治过程中发现,穴位贴敷疗法对于控制血压,改善眩晕头痛等症状,有着较好的疗效,由于高血压以冬春季病情重,可以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重要节气采用不同的穴位进行穴位敷贴治疗。对于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的病人,可以选取三阴交、内关、足三里等穴位进行对症的治疗,在中西结合的基础上,达到预防和延缓血压进一步升高和心血管病进程的效果。
“三伏贴”治疗时间?一般在每年伏前、初伏、中伏、末伏至少各敷贴治疗1次,每次敷贴4-6小时,每次间隔7天左右,3-6次为一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以上,疗效明显者每年敷贴。另外,若既往疗效明显,可选择增加敷贴次数。周一至周日工作时间均可敷贴。
贴敷期间,慎食辛辣、生冷、海鲜、羊肉、蘑菇等发物。
●年三伏贴●伏前:7月07日——7月10日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8月09日
末伏:8月10日——8月20日
每周一至周日
●敷贴地点●
心内科:总院门诊一楼西侧(原体检中心)(1号诊室)
●咨询方式●
医院门诊服务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moson1980.com/gxbzyzl/8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