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支架怎么做的呢?
装支架属于介入治疗,不是外科手术也就是不用开胸,因为心脏在胸腔里面被胸骨和肋骨是保护着,要开胸才能做手术,所以不用开胸就不算是外科手术,而是一种心脏导管技术。
具体来讲,介入治疗就是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者手腕上的桡动脉,通过血管穿刺把心脏支架,或者其它器械放到冠状动脉里面,这样来达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的目的,利用物理的方法把它硬撑起来,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通过股动脉这地方,找到主动脉就能找到冠状动脉的两个开口,找到冠状动脉的两个开口,就能找到冠状动脉的各级分支,所以逆着动脉找上去,逻辑上其实不复杂。
最早是个简单的球囊扩张手术,把管子插在这,管子前面有一个球囊,在体外加压,加很大的压力,好几个大气压的压力。加压之后把球囊再抽出来。在压力的作用下,这两个斑块就被强力压扁了,压扁就贴在血管壁上,管腔是不是变宽了?
这只是个是物理扩张,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因为两个斑块还在,粗糙面还在,所以很快就会再狭窄,一般半年就再狭窄了,所以支架是个应急方案。有了支架手术之后,一般扩张和支架是同时做的。扩张完了之后,直接把一个支架就放进去,这个支架就会自膨胀,把这一段血管给它硬撑起来,怎么避免它的再狭窄,只要想办法不让血红细胞在有支架区域的血管待住就可以。
如何才能怎么待不住?就涂了很多药物在支架上,杀死经过的红细胞不让在这儿待,这就是药物涂层支架。涂了药物之后就会延长支架的寿命,因为药物的半衰期在那放着,早晚有一天完全无效就会再狭窄,所以一般再狭窄在六年左右。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做支架的话,他的远期效果并不好,一般六年以上再狭窄风险就大幅度增加。当再狭窄的时候还能不能再放支架?就放不了支架了,而且支架也取不出来了,这时候可能只能做搭桥了。
所以一个人要做支架的时候,必须对你的年龄参数进行一下评估,因为它使用寿命只有几年,如果迷信这个技术的话,四五十岁就做了个支架,人的寿命七八十,六年以后你还很年轻,那就很麻烦。你说我已经七八十了,做个支架还能用个六七年,反正人的自然寿命也差不多了,还能接受,如果人很年轻就迷信支架手术的话,将来再狭窄的时候就会很麻烦,也取不出来也没法再扩张,所以支架也没有解决这两个斑块的问题对吧,怎么解决这两个斑块的问题呢?
科学家又想招儿,插管插到这之后,管子头上装了一个旋转刀片,在体外加压可以旋转的,模拟的是男士的电动刮胡刀的原理,削这个斑块。当然插管里面有个槽,就把斑块接到槽里面去了,把它带出体外。设计是这样设计的,但是大家不要忘掉,理论设计和实际操作是有差异的。那么这些斑块碎屑会脱落下来,当斑块脱落下来之后,随着血液就流走了流到全身各处。遇到哪根血管比较狭窄的话,就造成急性的栓塞,这个死亡率是1%。
我们会经常见到医学的统计数据,都是百分数,我在这说明一下,百分数是一个大数据统计的概率,具体到某一个人是没有百分数那一说的,具体到某一个患者时就是发生了百分之百,不发生就是零。
百分数是什么概念?做一百个人一定会死一个人,死谁不知道。这就是为什么医生做手术都要签字的原因,虽然死亡率很低很低,但是医生不能保证在你身上就一定没事儿,具体到某个个人的时候,要么是零要么百分之百,所以这个技术还在改进中,插管子头上是一个钻石的钻头,高速旋转打磨斑块,碎屑小到连毛细血管都不会堵,完全被我们身体处理掉,所以就会安全很多。但是费用嘛,肯定也是翻了好几番上去的,具体是多少我们就不做讨论了。
但是支架手术它是有个前提的,就是管腔虽然狭窄,但至少导管还能进得去。如果管腔狭窄的只有一条小细缝了,导管都进不去了,那就没法做支架手术了。
只能做搭桥手术。
现代医学把搭桥手术叫做血管旁路移植术。定义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目的与介入治疗一样,都是使有病变的冠状动脉的血流,恢复到正常或者接近正常。具体操作就是在腿部、胸部、上臂取一段自身的血管,把主动脉和冠状动脉之间连接起来,来恢复心脏的血液供应。
当我们遇到障碍物的时候,在河的两岸搭个装置,搭桥是不是就这样操作的。
但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不是这样操作的,它上面那个装置在主动脉这个地方,红色血管往上翘着弓形的,本来这段血管是在冠状动脉分支那地方堵了,上游那个装置是在主动脉那地方搭个装置,绕过这个堵点,在堵点后面再接进来,心脏的波动频率心率是不是70多下,而且压力全身最大的血管是主动脉,主动脉要搭桥的话,要挖个洞把血液引过来,一分钟跳70多次,压力是非常大的,人躺在这儿如果弄一个孔的话,血能飙到房顶上去,医生这样非常的不好操作。所以要用个体外的心肺循环机来代替心脏工作。
如果会这样操作的医生的水平一定非常高。那真不是三万两万能做的下来的,所以第一个风险大,第二个费用高。
另外要搭桥的话一定要多出来一段血管,因为搭桥需要原材料,血管还要从我们身上取。我们身上有哪一段血管是多余的吗?没有,没有一段是多余的。
搭桥的时候,把身体其它部位的血管取下来,绝大多数用的都是下肢的隐静脉,也就是说当做完搭桥手术之后,是静脉血管代替了动脉血管,我们之前分享过动静脉血管,动静脉管壁结构是不一样的,动脉管壁厚弹性好血流速度快压力大,而静脉管壁薄弹性差血流速度慢。
但这时候如果必须得要搭桥的话,没办法只能用静脉来代替动脉,你的生活质量可能就受到一定的影响,最关键风险太大了。
现在美国科学家就想了一招,不用开胸,也不要取自身血管了,在体外培养人造血管。我们假设这一段血管堵了,体外插管子,当然插的是人造血管,插到这一段就走不动了,一拐弯绕到伴行的静脉里面去。但是这套人造血管里面流动的血液仍然是动脉血液,绕过来之后再回到原来的血管里面去,这样搭桥是不是听起来安全的多,要美得多。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健康完全依赖技术的时候,冒的风险是很大的,而且目前为止这个还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太先进了,还没法实现,目前还处于想象阶段。
钰林胡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moson1980.com/zqgxbzl/9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