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伏天”就是24节气中的小暑和立秋之间的这段时间。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因为天气太热了,宜伏(趴着)不宜动(活动)。民间有言“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
《黄帝内经》里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很多人就会问:三伏天这么热,为什么还要养阳呢?
因为“三伏天,阳热盛于外,伏阴潜于内”。也就是说:这时人体的阳气都浮在体表,内在的五脏六腑是寒凉的。
而三伏天天气酷热,人们喜欢一切寒凉的东西:食冷饮,吹空调,洗冷水澡;总之怎么凉爽怎么做!不仅阳气耗损虚亏,并且埋下病根!体内阳气弱了,寒湿之气就上身了啊,不病才怪!
其实“三伏天”对于儿童和老人来说,因为体质状态不一样,养生策略各不相同。
儿童为“至阴至阳之体”,容易怕热,也容易受到寒凉的影响。儿童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天气太热容易出现流鼻血、起火疖子等上火的症状。
针对儿童群体中容易怕热的情况,建议适当饮用绿豆汤,桑菊饮,或芦根银花茶等,清热解暑。
《黄帝内经》讲“形寒饮冷则伤肺”,尤其是是夏天,人的阳气蒸腾在外,腠理毛汗孔开放的时候吹冷风,最容易伤人。门诊上儿童群体中过敏的哮喘的、花粉症等等越来越多,其实和长时间的贪凉饮冷密切相关。
针对儿童过敏性咳嗽、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频发的情况,建议避免贪凉饮冷,不要喝冰镇的饮料,避免把空调温度拉的太低,建议26℃-27℃。
如果已经是过敏性咳嗽、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的病症,可以配合艾灸迎香穴、大椎穴及至阳穴,具体位置:迎香穴的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至阳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人过四十,阳气自半”,人到老年以后,无缘无故地流鼻涕、流口水、流眼泪或者是小便憋不住、出现夜尿频数、咳嗽的时候会出现遗尿等,这些问题都是因为阳气失去统帅作用所导致。
所以在“三伏天”老人的养生策略和儿童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心象火,旺于夏,失其令则心伤。”针对容易怕冷体质的老年人常患的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或者心衰,有一个治疗方法,就是补阳气。因为阳气不足,会加重血管病变,天气越冷,病情越重,夏天越热,感觉越舒服。
针对这一类心阳不足的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或者心衰的老人,可以“无厌于日”,适当的晒太阳,晒一晒背部,因为背部为督脉,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主一身的阳气。督脉不管是晒还是进行督脉灸,比较高的温度,对养护阳气,改善体质都是有帮助的。
此外,因为常年受寒而出现的老寒腿、或五十肩(肩周炎)、老慢支,在三伏天也是一个很好的调理的时机,借助自然界的阳气,来补充和提高自身的阳气。可以做艾灸、三伏贴等来改善体虚怕冷带来的老寒腿、或五十肩(肩周炎)、老慢支等虚寒性的病症。
温馨提醒:三伏贴又叫天灸,属于发泡疗法,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强,容易起泡。所以根据不同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和贴敷时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amoson1980.com/gxbrhzl/8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