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目的]探索张伯礼教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辨治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张伯礼教授门诊初诊诊断为稳定性冠心病病例,建立数据库,采用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分析张伯礼教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辨治及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病例70例,证型以气阴两虚血瘀及气虚痰瘀为主;70个处方总用药频次次,共使用中药种,其中以活血药、补虚药和化痰药运用频次最多;根据不同证型组方用药有一定的变化规律。[结论]张伯礼教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时常谨守病机要素,活用君药;治标用药相对固定,通用队药。但机械且单纯的数据挖掘不能全面体现用药规律,需对方法及结果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提炼,使结果能真正用于临床。
欢迎引用本文:
熊可,黄明,吕玲,李霄,李霖,张晗.张伯礼教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70例的辨治及用药分析.天津中医药,,38(7):-.
XIONGKe,HUANGMing,LYULing,LIXiao,LILin,ZHANGHan.Differentialtreatmentandmedicationanalysisof70casesofpatientswithstablecoronaryheartdiseasetreatedbyProfessorZHANGBoli.Tianjin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38(7):-.
张伯礼教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70例的辨治及用药分析
熊可,黄明,吕玲,李霄,李霖,张晗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仍持续上升,心血管疾病居致城乡居民死亡疾病的首位。其中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患病率除脑卒中外最高的一种,而稳定性冠心病(SCAD)是指除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外的各种冠心病类型,是冠心病主要的临床类型,其主要临床特点是病史长、临床症状相对平稳,但存在潜在的心肌梗死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张伯礼教授是著名中医心血管病专家,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从事中医临床事业五十余载,对多种心血管疾病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张伯礼教授临床治疗稳定性冠心病有效病例的方药进行分析研究,结合跟诊学习心得体会,初步总结张教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经验。1研究方法在张伯礼教授门诊收集符合稳定性冠心病诊断的初诊患者,诊断标准参考《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管理中国共识》《ESCguidelinesonthemanagementofstablecoronaryarterydisease》《ACC/AHA/AATS/PCNA/SCAI/STSfocusedupdateoftheguidelineforthediagnosisandmanagementofpatientswithstableischemicheartdisease》和《中医内科学》相关内容、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特征性条目的专家调查及例冠心病患者证候学临床调查制定证候要素判断标准。制定CRF量表记录病例资料,建立四诊信息及中药数据库,采用SPSS19.0和SPSSmodeler14.0统计软件对病例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2研究结果2.1证型、证素分布2.1.1证型分布70例患者证型主要分布在气阴两虚血瘀证(18例)、气虚痰瘀证(14例)和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证(12例)。2.1.2证素分布证素是指中医证的基本要素,即辨证所要辨别的本质,是具体的诊断单元。统计70例患者的证素,病性证素主要分布在血瘀(66次)、气虚(55次)、阴虚(48次)、痰浊(31次)。运用网络图对病性要素进行分析可见气虚兼血瘀(53次)、阴虚兼血瘀(46次)、气虚兼阴虚(36次)、血瘀兼痰浊(33次)等兼夹并发证素。2.2组方用药分析2.2.1中药频数统计对处方中单味中药进行统计,可见共用中药种,使用总频次次,使用频数大于10次的中药36味,共使用次,占总频次的80.75%,其中使用次数前10位的药物有丹参(69次)、郁金(68次)、延胡索(47次)、茯苓(46次)、葛根(46次)、降香(45次)、五灵脂(40次)、麦冬(31次)、杜仲(30次)、女贞子(30次)。2.2.2中药功效统计结合中药分类及张教授临床用药特点对中药功效进行分析,将益气、滋阴、温阳、养血药归入补虚药。统计分析功效可知,活血化瘀药(30%)、补虚药(26%)、化痰祛浊药(18%)、清热解毒药(11%)、安神定志药(9%)、理气导滞药(4%)、其他(2%)。其中使用前50位中药中活血化瘀类主要包括丹参、郁金、延胡索、降香、五灵脂等,补虚药类包括麦冬、杜仲、女贞子、墨旱莲、白术等,化痰祛浊类包括茵陈、苍术、萆薢、蚕砂、半夏等,清热解毒类包括知母、苦参、黄连、黄芩、生地黄等。2.2.3用药关联分析对处方中出现的种中药(除出现频率达97%的丹参、郁金)进行中药配伍关联分析,规定最小支持度为20%,最小置信度为85%,最大前项数(中药数)为2,结果得出条关联规则,部分结果见表1。表1关联规则分析部分结果
Tab.1Associationrulesanalyzepartialresults
2.2.4组方规律分析
对出现频数大于10次的36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展示药物之间的组方规律。36种中药可分为7类:1)丹参、郁金、延胡索、葛根、五灵脂、降香。2)苍术、茵陈、萆薢、半夏、牛膝。3)女贞子、墨旱莲、苦参、麦冬、佛手、龙齿。4)党参、茯苓、白术、桑枝、杜仲、生牡蛎。5)首乌藤、黄精、玉竹、北沙参。6)当归、三七、川芎、夏枯草。7)黄连、黄芩、生地黄、知母、天麻。2.3证型与常用中药关系分析70例患者的证候类型与常用中药之间的关系结果见表2。所有证型中丹参、郁金、葛根、延胡索、降香的使用频率均较高(在各个证型下响应率均>2.90%)。除以上常用药物外,不同证型下药物使用有一定差异。气阴两虚血瘀型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包括杜仲、女贞子、墨旱莲、五灵脂、麦冬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药。气虚痰瘀型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包括苍术、茵陈、牡蛎、党参、夏枯草、半夏、萆薢等益气化痰药。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型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包括五灵脂、龙齿、麦冬、黄精、女贞子、墨旱莲、苍术、萆薢、茵陈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化痰祛浊药。阴虚血瘀型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包括麦冬、龙齿、女贞子、墨旱莲、牡蛎、三七、五灵脂等滋阴、活血药。痰瘀互结型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包括茵陈、苍术、萆薢、五灵脂、牡蛎等活血化瘀、化痰祛浊药。气虚血瘀型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包括党参、茯苓、五灵脂、三七、龙齿、杜仲、夏枯草、当归等益气、活血化瘀药。气阴亏虚型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包括女贞子、墨旱莲、麦冬、党参、牡蛎等益气养阴药。表2证型和常用中药统计结果
Tab.2Statisticalresultsofsyndrometypesand转载请注明:http://www.damoson1980.com/gxbxszl/8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