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刘健教授团队为您推荐冠心病介入技术进展方面的最新研究,点评研究结果,诠释临床意义。让我们快速了解冠心病介入领域学术进展。
本期作者:医院刘健彭欣卢亚辉心包脂肪可增加人群患心衰的风险众所周知,肥胖(通过使用人体测量学指标如BMI、腰围来定义)是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心外膜脂肪(位于心肌和心包膜脏层之间)通过旁分泌和/或血管分泌途径,由促炎和促纤维化的细胞因子介导而具有潜在的心脏保护作用和心脏毒性,同时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而心外膜旁纵隔脂肪(位于心包壁层的外部,毗邻主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属于棕色脂肪组织,并表达代谢活性的标记物。
虽然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包脂肪(包括心外膜和心外膜旁纵隔脂肪)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心肌梗死事件相关,但证明心包脂肪与心力衰竭发生有关的证据有限。
文章介绍本研究是一项大型、多种族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旨在探讨心包脂肪体积(PFV)与新诊断的心力衰竭(HF)之间的关系。本文于年6月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
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术确定了名未患心血管疾病参与者(名女性和名男性)的心包脂肪体积,采用了COX危险因素回归评估作为连续和二分变量的PFV值。
研究采用左室射血分数(LVEF)作为心力衰竭确诊和分类的参考指标,将新诊断的心力衰竭分为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HFpEF,LVEF≥50%)、中间范围射血分数心衰(HFmrEF,40%LVEF50%)和射血分数降低性心衰(HFrEF,LVEF≤40%),将没有LVEF信息的新诊断的心力衰竭称为射血分数未知性心衰(HFuEF)。
研究结果▲图1根据PFV值分类后不同人群的基线特征
本研究在男性和女性中均发现,PFV值较高的参与者年龄较大;BMI、腰围、臀围和腰臀比较高;剧烈体力活动较少;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发病率较高;炎症和血流动力学应激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水平较高。(见图1)
▲图2据基线水平心包脂肪体积分类后计算的心力衰竭的累积发生率
本研究表明:无论男性或女性,相比于PFV值正常的参与者,PFV值高者的心力衰竭累积发生率更高。(p0.)。(见图2)
▲图3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评估PFV值与心衰风险之间的关系
将PFV作为连续变量进行分析时可发现,PFV每增加一个标准差(42cm3)女性、男性和总体的心力衰竭风险分别增加68%、24%和34%。
将PFV作为分类变量进行分析时可发现,相比于PFV正常者,PFV高的女性、男性和总体其心力衰竭的风险分别增加2倍、53%和77%。(见图3)
▲图4PFV和经肥胖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校正后的心力衰竭风险
本研究发现,在校正了多变量模型中肥胖的测量指标后,PFV的升高与HF的风险相关性更大。(见图4)
▲图5PFV和经腹部脂肪池校正后的心力衰竭风险
在将腹部皮下或内脏脂肪量作为协变量单独引入的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可发现PFV和新诊断的HF之间的联系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图5)
▲图6PFV和不同亚组的心力衰竭风险
本研究发现:PFV与新诊断的HF之间的联系并没有被基线水平的年龄、种族、肥胖的人体测量学指标、剧烈体育活动、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或血脂异常所改变(交互作用P值均≥0.10)。(见图6)
▲图7按基线水平PFV分类后,各亚组HF的累积发生率
本研究发现:与正常PFV相比,高PFV与HFpEF、HFmrEF和HFuEF的累积发生率升高相关,但与HFrEF的累积发生率升高无关。(见图7)
▲图8PFV与性别分层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各亚组的HF风险
在性别分层和完全校正的分析中,PFV每增加一个标准差(42cm3),HFpEF的风险则增加42%。高PFV其患HFpEF的风险为正常PFV的2.3倍。(P0.)。(见图8模型1)
然而,PFV升高与新诊断的HFrEF在部分校正模型中的相关性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6),并进一步减弱了在因果途径方面对变量的额外调整。(见图8模型2)
尽管HFmrEF和HFuEF的数量很少,但与正常PFV相比,高PFV似乎可使HFmrEF和HFuEF的风险增高2倍以上(部分校正模型P值≤0.02,完全校正模型P值≤0.05)。(见图8模型3和4)
结论心包脂肪数量的增加与女性和男性心力衰竭风险的增加有关,特别是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
点评该研究结果表明,PFV的增高与女性和男性HF风险的增加有关,且PFV数量的增加与没有阈值证据的心力衰竭风险的线性增加相关。
虽然女性的PFV含量低于男性,但女性与PFV升高相关的新诊断的心衰的相对风险却高于男性,但因分别量化心外膜和心外膜旁纵隔脂肪存在困难,该研究采用了两者的复合变量——心包脂肪作为参考指标,但其可能低估了心外膜脂肪对心衰风险的影响程度。
除此之外,使用YoudenJ-统计数据将PFV分类为正常或高值的截止值需要在其他队列研究中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刘健,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美国心血管研究基金会血管内超声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为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冠脉介入治疗;冠脉腔内影像学和功能学检查;冠心病无创检查(FFRCT);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介入治疗。
本文首发:见心论道
END推荐阅读1、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有何不同?这些区别要牢记2、一直被忽视的脉压,原来这么重要!
3、房颤与卒中,这么解释一看就懂
怎么才能不错过小循的推送?戳顶部蓝字“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循环”转载请注明:http://www.damoson1980.com/gxbzyzl/8071.html